健康科普医院医学影像科影像少

尖锐湿疣专家刘军连 http://m.39.net/news/a_9387784.html

患者:

男,75岁

病史:4年前行乙状结肠癌根治+乙状结肠息肉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全身化疗4周期,患者每间隔1年全面复查一次,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1天前患者受凉后,查胸部CT发现肝脏多发占位,遂建议上腹部增强CT检查。

实验室检查:肿瘤系列CEA略升高,余无特殊。

查体:(—)

影像所见:平扫示肝脏散在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增强CT示主要沿肝包膜下分布,动、门脉双期病灶呈轻度强化或渐进式强化,部分病灶内有血管分支穿行。

影像特点:病灶周围血管无移位。“棒棒糖”征象(糖果代表边界清楚的肿瘤,棍代表穿行于病灶内的血管)。

病理诊断: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CD(34+)、CD(YR)(+)、DOG1(-)、CK8/18(-)、AE1/AE3(-)、34βE12(-)、Ki-67(45%)、ERG(+)、SOX10(-)、MUC(-)、SMA(-)、HMB-45(-)、TFE3(少量细胞微弱+)。提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软组织及肺、骨、脑和小肠等脏器,原发于肝脏者更少见,占肝脏恶性肿瘤的1.5%左右。发病年龄为19-82岁,多见于中年女性。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以多结节型常见,可分为实性和囊性,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生物学行为属中度或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转移率低,预后相对较好,一般43%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生存期≥5年。恶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发病率相对较低,病灶常多发,主要肝包膜下分布,较大时相互融合,肝门区多无病变,肿瘤血供不丰富,典型表现呈“靶征”或病灶一侧可见走行的血管分支呈“棒棒糖”征象是其特点。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应首先排除其它肿瘤、硬化型或不典型血管瘤、炎性假瘤、寄生虫感染等,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本病大多数是肝内多发病灶,手术切除机会少,因此,化疗和放疗是主要治疗方法。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要提到的是“棒棒糖”征象,希望通过下图,结合该征象,让大家牢记本病。

来源:医学影像科姜贤刘海

编辑:韩非

审核:张朝清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1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