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小肠主要负责营养吸收,大肠则吸收水分、电解质,形成粪便、排出粪便。大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方式日益西方化及老龄化的加剧,以上海为例,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低速度持续上升,但早期诊断比例却不足10%。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居民最常见恶性肿瘤中,肺癌、大肠癌和胃癌位列前三位,其中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增速最显著,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第七位一跃成为第二位。
(以下医学知识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医院胃肠肛肠外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傅传刚,引用自澎湃新闻客户端)
了解大肠癌
大肠癌危险因素多种多样,病因复杂,不易开展病因预防,但通过筛查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上海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医院胃肠肛肠外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傅传刚教授每年做结肠镜检查多例,结直肠癌诊治多例,其中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癌早期病变余例,发现结肠息肉患者则更多。
在他所诊治的大肠癌病人中,约80%的患者初次就诊时被误诊为痔疮、结肠炎等良性疾病,有的甚至当作痔疮进行了手术,结果延误了最佳的手术时机,许多患者因此不得不做永久性结肠造口。
大肠癌为何高发?高危因素有哪些?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结构改变,常年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是导致我国大肠癌高发的原因之一;
另外,大肠癌是老年病,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如今随着人们的寿命的延长,大肠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诱发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10%左右的大肠癌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这种遗传缺陷通常难以纠正,但通过对大肠癌易发性的重视,做好定期的检查,即使发生了肠癌,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同样可以去的良好的效果。
肠息肉:良性的肠息肉尽管不会无限制生长,但10—15年后就有癌变的可能。据资料显示80%的大肠癌由肠息肉演变而来,而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高达%。发现肠息肉要及时摘除并且定期做肠镜检查。
慢性结肠炎: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溃疡糜烂后就会有创面,有创面就要修复,修复过程中出了问题就会癌变
哪些人群要特别注意预防大肠癌?
1.5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的人群,不能仅当痔疮治疗,直肠癌患者80%首次就诊被误诊为痔疮或漏诊;
3.直系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
4.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者;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者;
6.有慢性阑尾炎或已切除阑尾仍有右下腹疼痛者以及胆囊切除术后;
7.贫血、男性贫血,近3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8.发现腹部肿块者。
大肠癌早期表现有哪些?
大便次数增多、内容物异常等大便习惯改变的情况都应该引起警惕。
肠道得癌后会刺激肠壁,肠蠕动加快,大便次数会增多且会有解不净的感觉。一开始可能大便次数增多到后来大便上有黏糊糊像鼻涕的东西甚至大便带脓带血,如果出现这个情况要及时就医。
肚子隐隐作痛,尤其是固定点疼也要引起重视,摸到腹部有硬块就要就医,因为右边结肠癌往往会有个块。最近诊治过一位年轻患者,主诉下腹痛两月有余,伴有腹胀、腹泻、大便偶尔有血丝。虽然觉得不是大毛病,但还是有点担心前来就诊。没想到,肠镜检查后,年纪轻轻的他被诊断为乙状结肠癌。
此外,不明原因贫血也要引起重视,要搞清楚是造血功能出问题还是流血过多导致的贫血。最近一位78岁老先生,头晕胸闷3个多月,以为是高血压,去医院检查血色素仅仅3克(正常人12-15克),严重贫血。到血液科排除了造血功能障碍,做各项检查,最后结肠镜检查发现为升结肠癌。
值得注意的是,直肠癌经常被误诊为痔疮。建议患者不要代替医生做诊断,要准确说出症状让医生诊断。门诊中经常有些病人跑进诊室见到医生就说自己得了痔疮,因此耽误诊断治疗。
80%的直肠癌,最初几次看病会被误诊为痔疮。最近半年时间里已经有4位在外地以为痔疮进行了手术,结果手术后大便仍然经常带血,医院来检查发现原来出血的原因并不是痔疮,而是直肠癌。
痔疮与直肠癌不是一回事,痔疮不会转变为癌,但会伴发直肠癌,而且两者的症状相似,很容易混淆,有便血腹泻等症状一定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盲目觉得是痔疮肠炎,一定要做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癌。
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肠镜检查,如果检查出来没问题,每隔五年做一次肠镜就可以。
常见肠道疾病之溃疡性结肠炎的核保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或多或少都饱受肠炎的困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大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间断发作的带血腹泻。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持续性疾病。病理表现为播撒的炎症和溃疡,病变通常仅限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的差别,我国近年来患病率明显增加。
在医学上,溃疡性结肠炎并不都会恶变成肠癌,但确实能够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时可能危及生命。
广泛的炎症导致失血(伴有贫血)、营养不良、蛋白质和其它基本营养物质缺失,导致免疫力下降。结肠自身可能扩张造成中毒性膨胀或穿孔。着两种并发症都有很高的死亡率。
长期患病(超过15年)且病变蔓延至脾曲(全结肠炎)的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增高。频繁复发或持续症状也会增加癌变的风险,患病20年后的癌症风险约为25%,25年后则为40%。建议用结肠镜对患病时间超过10年,病变累积的患者进行追踪。
在保险医学上,对于结肠疾病的认知有以下四个层次:
1、病变仅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诊断后5年内做结肠切除术的风险为9%;左侧结肠炎(病变延伸至脾曲)诊断后5年内做结肠切除术的风险是19%结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全结肠炎,如不积极进行药物和手续治疗,出现并发症或者癌变的风险最高(普通人群的15倍),诊断后5年内做肠切除术的风险为35%)
2、发病年龄:发病年龄越小,病变累积全结肠的可能性越大,日后发生恶变的风险越高
3、严重程度:严重的或者爆发性的发作通常标志着病情顽固或累及全结肠;轻微的发作提示仅有远端受累
4、病状发生的频繁程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表现为慢性间接性发作,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和周期性缓解,缓解起可以是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可以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导致精神疾病,如情绪低落、抑郁、易激怒。
核保评估
所需核保资料包括:疾病的范围、严重程度、发病年龄、上次发作的日期、结肠外并发症、手术治疗情况、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任何并发精神疾病的证据。为了方便评点、根据病例资料,将其相关风险归为三类:
1、复发迁延性(慢性间歇性)疾病
轻度:疾病活动低、每月排便少于4次,未出现每日排血或者排脓;少有全身性症状,没有全身性症状(发炎或体重下降);血沉正常;少有复发(每月少于1次),容易被药物控制疾病处于缓冲期
中度:中度到高度活动性,每天超过4次排便;每天有排血或者排脓;少有全身性症状;断断续续的复发(每年4次)。
2、连续性疾病
连续的症状并且(或者)乙状结肠镜检查在各个部位有中度炎症的表现(易碎的黏膜、溃疡);频繁或连续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
3、暴发性或者严重结肠炎
发作时要住院治疗,通过静脉皮质类固醇治疗或用环孢霉素来控制病情;有体重减低、心动过速、低血压症,有频繁血性腹泻或者排出脓性血便的毒性表现。
核保的结果有以下几种:
局限于直肠或者直肠、乙壮结肠的,可以标准承保寿险和重疾险;
局限于左侧结肠、且病情轻微的,可以标准承保寿险和重疾险;病情属于中度或者连续发病的,可以加费承保;病情严重或者属于暴发性案例应当拒保;
如有并发症或者其它系统受累,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评点。累积全结肠的通常拒保。
参考资料来源:人身保险核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编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