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最直观的肠息肉和肠镜下息肉治疗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下面让我们通过肠镜下照片来了解一下息肉切除的几个步骤:

步骤一:发现息肉,并将其暴露于视野正中。

步骤二:通过肠镜上的孔道插入特殊器械(电圈套器),并在息肉旁伸出钢丝圈。

步骤三:将钢丝圈套住息肉,并于息肉根部收紧钢丝圈(这可需要一定的小技巧哦!)。

步骤四:轻轻向肠腔内提起息肉,使钢丝圈尽量远离肠壁黏膜。

步骤五:在钢丝圈上脉冲式通高频电进行电灼烧,直至息肉根部被切断,息肉脱落。

步骤六:为防止创面迟发性出血,可以使用金属夹子夹闭创面。本图为夹子在创面旁打开。

步骤七:金属夹子于创面处夹闭。

至此,肠镜下切除息肉的操作完成。脱落的息肉需取出体外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而留置于肠道内的金属夹也将在以后的数日内自行脱落排出体外。

肠息肉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无须过分惊慌。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转自网络,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

欢医院医院







































重庆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