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访结肠息肉都会癌变吗杨东生院长

专家简介

杨东生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专家

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主任/中华中医药促进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国家民族医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国家卫生部肛肠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专家委员会专家/黑龙江中医肛肠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黑龙江省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市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肛肠专科四十余年,作为黑龙江省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国家、省、市级论文四十余篇,获得省市科研奖三项,年《排便造影技术应用》、《直肠前突和阴道修补术》获省科学技术应用三等奖,《PPH—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Ⅲ期以上内痔》、《经阴道入路缝合修补治疗女性直肠阴道瘘》获、年度哈尔滨市卫生局系统新技术引进应用三等奖。科研项目《瘘道肛管皮下移植术治疗经括约肌间瘘》获得国家中医管理局立项。主编了《简明肛肠外科治疗学》,并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年来先后完成了《支撑吻合技术》成功地为直肠癌患者保留肛门;《结肠运输实验技术》为习惯性、顽固性便秘患者提供可靠的临床诊断。

擅长各种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治疗,尤其是在痔的手术创新、术后中医药的治疗、小儿肛肠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方法。首创肛门手术无痛技术,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超声刀微创技术治疗肛门直肠病,该技术在全省应用,全国推广,使广大肛门病患者彻底解决了手术剧痛的难题。率先引进了PPH技术,首次开创痔手术不用住院的新疗法。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大肠肛门病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

访谈内容

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发病年龄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80%以上的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尽管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可以单发,也可多发。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

结肠息肉是肠道常见病、多发病,是结肠黏膜上皮及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向表面腔内突起的良性病变。但并不是说它是良性病变,你就可以不以为然,以为它是个善茬。

结肠息肉按照组织学分类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率很低;而肿瘤性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公认的癌前状态,癌变率相当高,是不得不重视的重要危险分子。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测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判断结肠息肉的良恶性,需要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而根据内镜下肉眼观察很难判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应该进行切除,进行病理诊断。

因此,你可别学蔡桓公讳疾忌医,待病入膏肓之时,即使是扁鹊华佗在世也是回天乏力。

目前内镜是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随着色素内镜、窄带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内镜等技术的进步,内镜下诊断早期结直肠肿瘤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ndoscopicmucosalrs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ndoscopicsubmucosaldissction,ESD)的开展实现了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

内镜下摘除结直肠腺瘤可一定程度上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但结直肠腺瘤有一定再发倾向。因此,美国MmorialSloan-Kttring肿瘤中心Winnawr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于年提出了结直肠腺瘤摘除后的随访和监测指南。

对高危患者(直径1cm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3个息肉或绒毛状结构),摘除后第3年时复查结肠镜;

低危患者(除外上述情况),第5~10年时随访结肠镜;

增生性息肉患者,第10年时复查;1次检查发现10个息肉者,可根据临床情况,下次随访须在3年内进行;

对无蒂扁平息肉患者,应在2~6个月时复查以明确是否完全摘除。

上述内容在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年共识中又得到了更详细的阐述。如第二次检查未发现肿瘤者,后续结肠镜复查时间可适当延长。

除了内镜治疗、手术,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早预防,古语说得好——“上医治未病”,那么靠谱的预防方法是什么呢?

1)饮食结构要均衡合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全谷食物等这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肥肉、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健康合理的饮食既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有害废物对肠道的损伤。另外,水果和蔬菜还富含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结肠癌症。同时还要戒烟限酒,吸烟饮酒都会增加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尤其是有结肠癌家族史,更应该减少吸烟和饮酒来降低发病风险。

2)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控制体重可以独立降低结肠患病的风险。建议每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经常运动可以使肠道更规则的蠕动和减少肠胃胀气同时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癌能力。

3)保持愉悦的情绪、乐观的心态。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压力过大会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另外,对于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有肿瘤家族史或者平时饮食红肉摄入量较多、有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的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是硬道理。

一些关于结肠息肉的常识总结:

1)结肠息肉是一个内镜下的诊断,息肉的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瘤、腺瘤、癌等等,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

2)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3)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4)最担心的风险包括: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脑血管意外等等。有时候需要追加手术。

5)目前没有药物能够预防或者治疗息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或者钡灌肠,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具体复查时间,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

6)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患者,都应该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成每5~10年查一次。

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可根据个体情况在更短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复查。

转发是一种爱心,分享是一种美德!

看/肛/肠/病/到/西/大/桥

赞赏

长按







































初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白癜风初期症状和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