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分几种跟肠癌啥关系肠癌筛查

有研究显示,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类型可能有助于预测患结肠癌的风险。

那么,结肠息肉究竟有哪几种类型?什么样的结肠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呢?

最常见的息肉类型是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其他类型相对少见。

增生性息肉

通常很小,多位于结肠末端(直肠和乙状结肠),属于肺肿瘤性息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很小。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放任不管。若息肉直径在0.5厘米以上,建议行肠镜下电切除。

腺瘤性息肉

占结肠息肉的2/3,发生癌变的几率比较高,以绒毛状腺瘤癌病率最高,临床上多被称为癌前病变,但通常病程较长,需要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家族性息肉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也是一种癌前病变,其主要集中在整个大肠部位,数目多在以上,早晚会发生癌变。多数会在40岁之后癌变,少数在十几岁癌变。

炎性息肉

该类息肉多是在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炎性刺激下所诱发的一种炎性反应性增生。这类息肉不容易恶变,但若炎症反复发作,长时间刺激息肉,外加其他因素的作用,就容易发生癌变。

恶性息肉

含有癌细胞的息肉称为恶性息肉,其最佳治疗取决于癌症的分级分期和其他个体因素。

结肠息肉越大,癌变的风险也越大。因此,通常将较大的息肉(大于5毫米)完全切除,并进一步化验检查以指导后续监测。

结肠镜检查可筛查早期癌症,很多情况下甚至可通过切除潜在的有害息肉来预防癌症。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第三常见的癌症。早发现早治疗,5年生存率接近70%。

今年5月,美国癌症协会(ACS)新指南建议:对于处于平均风险成人结直肠癌筛查建议从45岁开始,比之前的建议提早五年。

这些建议部分基于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年轻人患结肠直肠癌的几率有所上升。在5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年至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加了51%,年至年死亡人数增加了11%。而在过去20年里,55岁及以上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稳步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筛查并切除息肉。

建议筛查项目包括:每年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每年进行高灵敏度、基于愈创木脂的粪便潜血试验;每3年进行一次多靶点大便DNA检测;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每5年进行一次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造影检查;每5年做一次软性乙状结肠镜检查。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非结肠镜检查呈阳性结果后,应及时行结肠镜检查。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从45岁开始,一般风险人群都要定期接受该指南中列出的6种筛查方法中的一种。即使是健康状况良好的成年人也应继续筛查,直到75岁。超过75岁时,可根据患者喜好、健康状况、预期寿命、筛查史及个人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筛查。、

而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史、个人有炎症性肠病史或60岁前确诊息肉者,应向医生咨询其风险并进行适当筛查。

参考资料

[1]Newguidelinesre







































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