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
寿司
来源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5月26日上午,第11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盛大召开,湖北省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在心脏节律论坛发表了《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和治疗》的演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要内容。
图1.黄从新教授
一
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如何?
几乎所有心衰(HF)患者均可Holter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VA),其中48%记录到频发PVCs(>个/24h),21-25%非持续性室速(NSVT)。
室性心律失常可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约50%的心衰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SCD),其中绝大多数SCD由室速/室颤引起。
二
HF伴有VA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心脏病、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衡、血液动力学异常、活动性心肌缺血、神经内分泌改变和药物。
三
管理原则是什么?
评价猝死风险,危险分层;
预防猝死,降低死亡率;
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四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图2.左室功能不全合并室早/室速治疗专家共识
1.基础治疗
纠正心衰治疗,改善重构;
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改善心肌缺血;
纠正电解质紊乱;
纠正酸碱平衡的紊乱;
控制钠盐摄入。
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不仅能缓解大多数症状,患者易于接受,还可作为其他治疗的辅佐。
①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CASTI和CASTII研究在心梗后频发室早,部分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使用I类药物(氟卡尼、恩卡尼、莫雷西嗪-I等)抑制室性早搏,结果显示:室性早搏减少,死亡率增加,因此目前安全性存疑。
②索他洛尔
SWORD研究显示,索他洛尔增加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不良患者的心律失常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③胺碘酮
EMIAT研究显示,胺碘酮可降低心衰患者心律失常性死亡率,但不降低总死亡。
④决奈达隆
可能增加心衰患者总死亡率。
⑤多菲利特
不改善心衰患者总死亡率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率。
综上所述,作用于离子通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图3.AAD局限性
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唯一改善心衰预后的AAD;且研究证实,需要日剂量>mg,它才能稳定发挥效果——
图4.β-受体阻滞剂剂量与全因死亡或再入院率的关系
3.非药物治疗
①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
是预防SCD的最有效手段,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预防,ICD均可降级SCD高危患者死亡率。
图5.ICD可降低死亡率
ICD的植入也存在一定弊端——
不能改变心律失常基质;
不能缓解心律失常症状;
放电产生精神痛苦,降低生活质量。
②导管消融
适应证包括:
症状性、持续单形性VT(包括ICD植入后VT被ICD终结者),AAD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或不愿长期药物治疗;
控制非一过性可逆原因所致无休止、症状性、持续性、单形性VT或VT电风暴。
导管消融可根治心律失常,缓解/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VTACH研究纳入欧洲4个国家,16个中心,入选18-80岁、既往心梗病史、稳定性VT、LVEF降低(≤50%)的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导管消融+ICD组(54例)和单纯ICD组(56例),主要研究终点为VT或VF第一次发生的时间。结果显示:预防性消融降低VT/VF发生率,延长VT/VF复发时间(如下图)。
图6.VTACH研究结果
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心衰患者ICD升级至CRT-D后发硬良好者,室性心律失常较少。
④肾动脉消融
可降低心衰合并难治性VA患者心律失常负荷。
总结
1.心衰患者常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需正确评估心律失常风险;
2.β-受体阻滞剂是唯一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的AAD,其他AAD仅用于心律失常症状明显者;
3.SCD高危患者应植入ICD或CRT-D;
4.重视导管消融、CRT和肾动脉消融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于会议:
年5月25-28日,“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会议学术内容涵盖心血管疾病预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肺循环疾病、心血管病影像、血栓相关病、心脏康复、精准与再生医学、心血管护理等领域。
东方会力求多角度探讨心血管病领域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会注重基层需求,注重中青年骨干开展跨学科和跨地区联合研究,为心血管同仁间切磋技艺、百家争鸣提供广泛交流的平台。《医学界》东方会报道组将持续为您带来会议最新热点报道,敬请期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