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主要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非肿瘤性息肉中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即腺瘤。临床中最常见的为腺瘤,其次是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经多年演变,其中一部分会癌变。
临床表现方面
较小的息肉一般无症状,待发展致较大时会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大便潜血、鲜血便等症状。幼年性息肉往往自然脱落并出现便血,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重叠或在肛门外露出。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发现肠息肉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粪便情况。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出血多发生于排便之后,呈鲜红色,且不与粪便相混。有时粪便中有多量黏液,或在圆柱形的粪块上有一条凹陷。建议中老年人每天都要观察大便有无血样物,注意大便的次数,一旦有出血或大便习惯改变千万不要随意用痔疮来解释,应经过医生的正规检查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年龄大于50岁者;有肝硬化、乳腺癌、肠癌、子宫内膜癌、输尿管和肾盂癌等相关疾病者。
肠息肉和肠癌关系特别密切。肠癌高发,肠息肉也是高发的,比如说在美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非洲国家有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是低发的,但是非洲国家的移民,移民到欧洲国家之后,下一代肠息肉发病就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伴随着腺瘤性息肉体积的逐渐增大,结肠息肉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从病理组织学分析,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占5%,混合型腺瘤癌变率为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50%以上。
预防
临床研究显示,只有20%的肠息肉与遗传因素有关,多数肠息肉的发生还是与饮食不当关系密切。肠息肉中癌变率最高的腺瘤发病率和饮食中脂肪摄入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当脂肪摄入超过总热量的40%,可导致肝脏合成胆固醇和胆汁的增加,从而导致这两者在结肠肠腔和粪便中的含量升高,从而促进腺瘤的生成。
因此要预防肠息肉减少腺瘤发生,就要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一般认为宜低脂肪、高纤维素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适当吃些燕麦、小麦麸皮及麦麸,这类食品对肠道的保护作用在于其本身被细菌酵解后能产生抗癌的酸性环境或丁酸、短链脂肪酸等抗癌物质,能有效预防腺瘤癌变,同时这类食品还能增加粪便的量、减少致癌物质浓度、减少粪便在肠内滞留时间,能净化肠道环境以预防肠息肉发生。
治疗
目前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较多,临床上多采用内镜下微创切除,病人可免除受开刀之苦。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对年老体弱或婴幼儿尤其适合,因此该方法现已广泛普及。
内镜医生一般根据肠息肉的大小、形状和性质及数量来确定治疗方案。通常炎症性息肉无须特殊处理,每隔1至2年做一次肠镜随访即可。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凝方法直接切除,较大的息肉也可在肠镜下先用金属钛夹或尼龙线结扎根部,然后用电凝切除。
但仍需提醒内镜下切除术后的肠息肉患者,在术后10天内应注意多摄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和过硬的食物,避免剧烈活动,以防息肉切除残端发生穿孔及出血,若出现腹痛、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