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患者拿着肠镜检查报告来问我:“我的肠息肉要紧吗?不治真的会癌变吗?”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肠镜技术的提高,做个结肠镜查查自己的肠道,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但面对检查报告上那些非常专业的词汇描述和结论,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下面就肠道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息肉,为你解答其中疑问。息肉,突起也,肠黏膜上任何可见的突起,无论其大小,形状及组织类型如何,均称为息肉。故息肉一词含义笼统,不能说明突起病变的性质,它可以是腺瘤,可以是肠黏膜的增生肥厚,也可以指肿块型的癌。
大肠息肉,指大肠黏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隆起物。有单发,也有多发,多发的危害性要远大于单发。在整个大肠中,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息肉高发区域,约占70%以上,而90%的腺瘤是生长在直肠。
在大肠息肉家族中,有一种息肉最常见,危害性也最大,它就是“腺瘤性息肉”,又称为肿瘤性息肉,占全部大肠息肉的60%~80%。癌变率高达10%,如果一个人的肠道内这样的息肉超过个,不及时治疗,%会演变成大肠癌。
除了腺瘤性息肉之外就是非肿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炎症大肠息肉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饮食因素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北美、西欧多见,南亚地区少见,可能与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关。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发生率提高。
二、机械刺激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三、炎性刺激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四、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凌方殿:痔疮不复发中医绿色疗法,不打针、不吃药,无需手术,远离痔疮困扰。马上点击查看《治疗痔疮最有效方法》,可查看这个方法。其他获取帮助途径:个人号:jg网站:白癜风方法白癜风丸零售价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