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也会长肠息肉?没错。医生发现一些孩子经常腹痛、腹泻,有时大便带血,这些患儿常被误诊为肠炎,其实经过小儿肠镜的检查,却发现是儿童型肠息肉!广东医科医院小儿消化专科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反复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经过多次抗炎等治疗后都没有好转,或者好转后又容易复发的话,则应警惕儿童型肠息肉的发生,这个时候,应按医生建议给孩子做个结肠镜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肠息肉常被误诊为肠炎黄小丹(化名)8岁了,个子不高,瘦瘦的,才15kg,看起来就像弱不禁风的火柴棒。
年以来,父母发现她经常腹泻,有时可见到血液黏在大便上面,一年有数次血便,间有腹部隐痛,无规律性,又可自行缓解近,看着日渐消瘦的身躯,父母四处求医,却又百般无奈。医院就诊,曾以“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抗菌素治疗,治疗后似乎有所好转,但很快腹泻、腹痛、便血又反复发作。这“肠炎”怎就那么顽固?
后来,父母带小丹来到了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小儿消化专科,经肠镜检查,终于揪出了导致小丹反复腹泻、腹痛、便血的元凶——结肠大息肉。
小儿消化专科专家、儿科副主任医师陈澄表示,人体的胃肠道黏膜是息肉好发的部位。不仅成人会长肠息肉,就连儿童也难以避免。在临床上,儿童肠息肉的发病高峰在3~6岁,以男孩多见。
一般情况下,息肉常常以便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间断性大便带血,多为鲜红色。息肉较大的,有时可引起肠套叠,以致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的症状。如果息肉继发感染,可表现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因而患儿常常被误诊为“细菌性(出血性)结肠炎”。
该案例的小丹,就被误诊了4年多,所以息肉的个头显得特别大。此类患儿往往给予抗菌类治疗后症状会好转,给人以假象,导致反复使用抗菌素治疗,既延误了病情,又滥用了抗菌素。
肠镜是发现肠息肉的好办法在儿科,腹痛、腹泻是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是感染性肠炎或过敏性疾病引起的。如果孩子反复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经过多次抗炎等治疗后都没有好转,或好转后又容易复发的话,则应要警惕儿童型肠息肉的发生。而息肉就是一种癌前病变,必须重视!
由于儿童型息肉的临床表现不一定很典型,而且大多数儿童都不会准确地表达,因此仅靠临床症状来诊断较为困难的。
过去,小儿结肠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诊、X线气钡灌肠等,但直肠指诊只能用于检查近肛门处的直肠息肉,而X线气钡灌肠虽可观察结肠的情况,但检查的时候有辐射损伤,漏诊率也较高,并可出现假阳性。
这几年,小儿肠镜检查技术的应用,对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可以通过肠镜检查来进一步了解消化道的疾病情况,这是当今发现小儿肠息肉的较好办法,也是治疗息肉的有效手段。
目前,经肠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已经相当普及了,对于不能配合的幼儿,小儿消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联合,使用全麻技术,让小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检查,并把发现的息肉,通过肠镜下做电切除治疗,既安全可靠,又微创无痛。
小儿消化系统有别于成人,相关疾病容易误诊、漏诊,随着小儿消化内镜技术开展,对于诊治小儿消化道疾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儿消化专科门诊时间:
每周一、五上午9:00-12:00小儿消化内镜诊疗时间:
周一、三、五下午,周二、四上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