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首例双镜联合微创治疗结肠

近日,我院各科室团结协作,成功完成我院首例——镜联合微创治疗结肠多发息肉,解除病痛,赢得好评。

一、内科首诊

刘某,女,68岁,因腹胀消瘦半年余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化验结果包括血常规、生化、肿瘤指标等基本正常;CT示:升结肠壁略水肿。为明确胃肠道病变,王岩主任带领科内医生为病人做了胃肠镜检查,结肠镜发现了问题:结肠内有3处占位!其中回盲部肿物巨大,累及回盲瓣。内镜下分别取了活检,病理确诊:1.降结肠管状腺瘤2.回盲部绒毛状管状腺瘤。即请普外一科会诊后转科进一步治疗。

二、外科讨论

普外一科组织讨论,结肠多发息肉诊断明确,病变为良性,又分别位于回盲部和降结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呢?

若单纯采用外科手术,那么应选择多肠段局部切除,还是整段切除大半结肠?作为良性病变,是不是创伤大点了呢?

若采用内镜下ESD手术,降结肠息肉可以切除;而回盲部肿物巨大,又恰好位于回盲瓣上,ESD手术困难。

擅长内镜外科手术的马荣强主任说:面对困难,就是面对机遇;难度越大,越能创新。既然外科手术和内镜治疗各有优劣,那我们为啥不能兼而用之呢?本着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宗旨,我们可以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手术;这种多发的病变适合用什么手段,我们就用什么手段。在肝胆手术方面,我们的双镜联合、三镜联合已经成为常规;只要对病人有利,在胃肠手术方面我们也可以大胆尝鲜。

杨卫军主任、曹显利主任和全科医生都说好。讨论总结:建议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术中先行内镜ESD手术解决降结肠息肉,再酌情处理回盲部占位。

经沟通,病人及家属很快就理解并接受了这套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方案。

三、双镜联手

普外一科、麻醉科、手术室、内镜中心等兄弟科室通力合作,经充分准备,于-07-25,由马荣强团队操刀,我院首例腹腔镜与结肠镜双镜联合微创手术顺利开展。

全麻后,病人左侧卧位,经肛进结肠镜,到达回盲部,见回盲瓣处腺瘤,约4cm*3cm,侧向生长,累及回盲瓣,覆盖肠腔半周,不宜内镜切除,可待外科手术;距肛55cm处一枚小息肉0.4cm*0.4cm,EMR切除,取出标本,夹闭创面。

距肛15cm处息肉1.5cm*1.5cm,近旁伴有另一枚小息肉,ESD整块切除后取出,夹闭创面。

内镜手术完成后转接腹腔镜手术。病人改仰卧位,脐周打孔,腹腔镜下游离回盲部及升结肠,因病变良性,仅切除回盲部,然后右下腹开小口,取出标本,回肠结肠吻合,手术成功。

术后病人顺利康复出院。

马荣强介绍说,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内镜诊疗被日渐重视。以EMR和ESD技术为代表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黏膜病变的微创治疗。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是针对黏膜病变,如早期胃癌、结肠腺瘤等,利用高频电切技术而进行的,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或作大块组织活检而协助诊断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该技术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

腹腔镜的加入,又弥补了内镜下治疗的某些不足。

本例双镜联合的成功救治,兼容运用腔镜与内镜各自微创技术特点,发挥综合优势,多科协作,把高难度的手术治疗变得安全、合理、微创、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6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