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内镜室成功完成一例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患者张某,男,57岁,既往体健,本次以“腹部不适1周”为主诉来院,门诊完善肠镜示结肠多发息肉,直肠见直径约1.5cm~2.5cm侧向发育型肿物,消化内科及内镜室主任张永军主任医师仔细查看直肠侧向隆起型病变,根据病变表面形态综合评估,有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指征,无禁忌症,在充分向患者说明手术必要性同时告知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相关费用后,患者办理住院,于入院第二日患者签字同意镜下治疗,于静息麻醉下,张永军科主任亲自执镜,于病变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盐水溶液抬举病变分离粘膜层及黏膜下层,应用一次性高频切开刀在距离病变周边约0.5cm处环周进行点状标记,继之延标记点外周环周切开并逐渐完整剥离病变,将病变完整取出固定后送病理,最后在创面充分止血后,应用钛夹逐步闭合创面预防迟发性出血及穿孔。
左:镜下见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物右:对病变环周进行标记张永军科主任及内镜室护士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操作左:环周切开完成,开始剥离右:完成剥离,观察创面左:切除病变进行固定、标记肛侧右:对创面充分止血后夹闭创面术后,对患者严格禁食水48小时后逐渐过渡饮食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对症等治疗,患者无便血及腹痛等症状,病情平稳目前已出院。患者侧向发育型肿物病理回报:ESD切除“直肠”示广基锯齿状腺瘤伴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口侧、肛侧)切缘、两侧切缘及基底边缘均未见病变累及,依据此病理结果,患者此次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物ESD手术达到治愈性切除。
病理报告照片该例手术是我院完成的首例ESD手术,标志着我院内镜水平已进入追赶“大医院”快车道。此次ESD手术的成功完成是我院近来消化科及消化内镜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临床对消化道早癌及较大侧向发育肿物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器官切除等开腹手术的痛苦。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创伤小;②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③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④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对消化道早癌、巨大平坦息肉、粘膜下肿瘤(局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脂肪瘤、间质瘤、类癌等)可以应用ESD做到治愈性切除。
ESD术过程简图近几年我院消化内科及内镜室快速发展,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张永军科主任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鼓励科室医生、医院进修学习。于年10月派赵世恺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师从名师,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早癌筛查及ESD专项学习进修。内镜圈内有句话:“发现一例早癌等于挽救一个家庭”,对癌症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多批次派出医护进修学习,让消化科病房及胃镜室技术能力、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收获最明显的也就是我院目前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大幅度提高。
当然,医院不论从设备还是经验上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差距越大空间就越大,动力也就越大,在院领导的继续大力支持下,在病理科、普外科、麻醉科等兄弟科室的协助下,我们消化内科及胃镜室会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态度,继续不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及诊疗能力,医院差距,真正造福新区百姓,为新区百姓健康保好驾护好航。
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