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不开刀,医院开展内镜下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中消化道肿瘤占据“半壁江山”,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病率居于世界前列,结直肠癌发病率也在迅速上升,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但很多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即使接受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也低于30%。而通过胃肠镜检查早期发现早癌,经过诊疗治愈率可大大提高,对降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消化内镜不仅是早期发现、诊断消化道癌最准确的方法,且随着微创切除技术的发展,也可成功治愈消化道早期癌变,极大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57岁的赵女士早年忙于工作饮食不规律,等到退休后落下了很多肠胃毛病。今年村里组织结肠癌筛查时,查出消化道有少量出血,医院进一步检查。赵医院消化内科吴婵妮副主任医师,吴医师安排她做肠镜检查,检查中发现存在横结肠侧行发育型息肉,占据1/3肠腔,取出部分组织做病理切片,结果提示管状腺瘤、局灶癌变。一听说是癌变,赵女士慌了神,要手术?还是要放疗、化疗?吴医师连忙安慰她,局灶癌变一般都是原位癌,属于非浸润性,早期发现治愈率高,可以做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肿瘤,避免外科手术。手术图完善术前准备后,赵女士成功进行了ESD术,完整切除了肿瘤组织,术后24小时即恢复进食,术后3至5天即可出院。ESD有什么优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内镜微创切除技术,是通过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主要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及其他良性肿瘤。它的技术难度大,对手术医生有较高的要求。根据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等方法,确定局限在黏膜层,以及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通过ESD切除可以达到外科同样的治疗效果,且创伤小,病人易耐受,住院时间短,既能保证肿瘤组织的完整切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消化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7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