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结肠息肉亲密接触

上图展示了结肠息肉不断演变成结肠癌的过程,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个体差异不同,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

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内镜、X线、B超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了。

切除结肠息肉可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结肠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从病理组织学分析,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占5%,混合型腺瘤变率为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50%以上.无蒂息肉癌变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应进行切除。

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也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

西化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容易发生结肠息肉,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脂低纤维饮食方式可能是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饮食比西方饮食富含更多植物纤维,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

总结一些关于大肠息肉的常识:

结肠息肉是一个内镜下的诊断,息肉的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瘤、腺瘤、癌等等,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

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最担心的风险包括: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脑血管意外等等。有时候需要追加手术。

目前没有药物能够预防或者治疗息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或者钡灌肠,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具体复查时间,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

结肠镜筛查   应该对出现什么症状的患者或什么年龄段的人进行结肠镜筛查呢?   起始年龄:40岁   目标人群:   1)所有有便血、黑便、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结直肠报警症状的人群;   2)50-74岁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的人群。   而目标人群又可分为高风险人群和一般风险人群。   高风险人群(有以下任意1条者即是):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有大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2条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炎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低热、消瘦、贫血等)。   一般风险人群:无上述任意1条者。   针对不同的患者,我们的筛查起始时间及间隔时间也是不同的。

赞赏

长按







































济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正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