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营养免疫型肠内营养对结肠癌根治术

本研究针对免疫型肠内营养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蛋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8月~年6月于我院接受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37~77岁,平均(57.23±16.15)岁;观察组男33例,女15例,年龄36~74岁,平均(56.81±15.92)岁。纳入标准:符合结直肠癌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均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近6个月内未接受过激素、化疗及免疫治疗。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其他内分泌异常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该研究经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知悉研究具体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者术前1天,将鼻空肠营养管留至胃腔,术中引导营养管至Treitz韧带远端约20Cm处空肠,并经左上腹引出体外,术后第1天根据患者体重按14kcal?kg﹣1?d﹣1能量供给肠内营养,其中对照组患者滴注常规肠内营养制剂(每ml提供热量kcal)治疗,观察组患者滴注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每ml提供能量kcal)治疗,用水以1∶2的比例稀释营养制剂后以20~ml/h的速度滴注,治疗7d后评价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腹胀、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蛋白指标比较

2组患者术前ALB、PA、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ALB、PA、IgG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ALB、PA、IgG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PA、IgG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第7天ALB、P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2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

2组患者术前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第7天,CRP、IL-6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7天,CRP、IL-6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第7天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患者本身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加之根治术的应激反应,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大,导致肠黏膜细胞营养供给不足,损害其屏障功能,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易引起细菌易位,引发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影响患者疾病的转归及康复。因此,术后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尤为重要。

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较肠外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肠内营养的营养物质可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有利于消化道合成蛋白质,调节代谢,对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肠内营养可以维持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减少细菌易位,对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常规的肠内营养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在常规肠内营养制剂中加入免疫调节营养成分成为临床上研究的热点。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可抑制过度炎症反应,降低免疫系统的损伤,是近年来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