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一个这样的病例,外院诊断乙状结肠息肉,门诊拟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当看到病变时我却下不了手。
患者老年女性,64岁,于1个月前在外院体检查肠镜,诊断乙状结肠息肉,当时未取活检,原报告单图片模糊不清,来我院门诊要求内镜下治疗,昨日于内镜下看到病变时,我犹豫了……不敢下手啊!
色泽偏白,似乎可以看到边界,增生性息肉?
色泽偏白,看到边界比上一张图更明显
请教各位大神:
1、这个病变能切吗?
2、考虑什么病变,不能切的原因?
3、如果切除会打水垫吗?
↓
↓
↓
下面揭晓谜底:
稍吸气后,可见指环征
稍吸气后,可见指环征
进一步吸气后,可见指环征慢慢消失,并隐约透光,似囊肿,原来的色差消失
肠腔塌陷状态下,指环征完全消失,可见整体囊肿样改变,看不到息肉样的形态。
注水后可见整体塌陷
表面凹陷
此病例前面的几张图有非常大的迷惑性,憩室内翻看起来像增生性息肉,容易造成误诊,所以如果有人试图圈套切除病变,穿孔是无法避免的。那憩室内翻如何去鉴别呢?本人总结几点经验分享给大家借鉴,如有不足欢迎指点。
憩室内翻又称倒置结肠憩室Invertedcolonicdiverticulum(ICD)是一种罕见的腔内病变,指憩室内翻进入正常肠管的疾病状态。
有些内翻可自然恢复,有些则由于先端形成溃疡导致憩室肿大而难以恢复进而可导致溃疡、出血等并发症。
结肠憩室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
①长时间低纤维素饮食导致便秘,肠蠕动减弱,肠腔内压力增高;
②老年人结肠壁张力减弱,易形成憩室,故憩室多见于中老年人。
结肠憩室内翻在国外报道较多,发病率约为0.7-1.7%,大多数(63.16%)ICD病变位于乙状结肠。78.95%的患者通过活检钳外翻确诊,其中多例因误诊为结肠息肉而行切除术导致穿孔,术后病理证实无腺瘤结构,仅有水肿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可出现固有肌层和浆膜。如果误诊为息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他们认为ICD是一种常见病灶,在结肠镜检查期间,ICD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憩室内翻的主要原因有:
1、广基性的憩室容易内翻;
2、真性憩室其自身蠕动所致;
3、憩室未被固定于肠系膜、肠管及其他器官,可以自由游离;
4、肠管内负压形成等。
憩室内翻特点为:
1、黏膜表面光滑,表面结构和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结构可有稍扩张。(本病例前面几张图色泽具有迷惑性,易误诊)
2、周围有同心圆状皱褶,也称“极光环、指环征”(假边界线),呈椭圆形或中断的弧形,在吸引后或改变重力有时可消失。
3、边缘光滑,大都缓坡隆起或一侧缓坡,文献报道可有带蒂。
4、壁薄柔软,中央常有沟形凹陷,也可无(本例中表面饱满无凹陷,易被迷惑)。
5、注水、充气或用活检钳轻推软塌凹陷,可使其变平或翻转。
6、可看到囊肿样透光感。
7、打水垫的话能及时发现憩室,因为打水垫后息肉样隆起会消失,或者可能直接打到肠外。
8、超声内镜可明确诊断。
(对此病例的一点遗憾:活检钳推入的照片没有采集,没有检查超声内镜,没有腹部CT,接下来会联系病人沟通进一步检查)
特别感谢:叶斌博士、王晓经博士、施骅主任以及潘俊娣主任对本文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百惠,王青,路艳艳,杨杰,李如源,张爱军.结肠内翻憩室3例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05:-.
[2]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