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赴莞邑,康华解难题

家住在福建68岁的陈伯(化名),1月余前出现肛门潮湿、瘙痒,逐渐出现消瘦,体重减轻共10KG,偶尔出现大便带血,无明显腹痛、腹胀等不舒服,这引起了陈伯的重视,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息肉,直肠肿物。直肠肿物病理检查提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度非典型)。医生怀疑癌变可能,建议尽快住院切除。当陈伯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时间无法接受,心情低落,将情况告知子女,儿子陈先生(化名)在东莞工作,曾在我院华心楼住院,觉得住院环境优雅,医院的医疗质量及服务水平,二话不说,就把陈伯从福建接到东莞,并办理了住院。

消化科文宗全主任高度重视,详细询问病史、查看病人相关资料集及体格检查后表示,外院结肠镜显示,陈伯的直肠肿物有两处,其中较大的已占据肠腔二分之一的空间,若不及时切除,任由其发展,肿物将会造成肠梗阻、溃疡破烂导致出血甚至会发生癌变。完善全腹部增强CT了解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及转移可能。结合相关情况,可以行内镜下剥离术,经讨论一致同意行ESD术,充分的术前沟通,陈伯及家属商量后选择内镜行粘膜下剥离术(ESD),文宗全主任亲自操刀,同时也将结肠多发息肉一并切除,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两个手术标本大小约5.5cmX6.0cm及2.5cmX2.0cm,术后病理提示:(直肠)小者为管状腺瘤,少部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两侧侧切缘及基底切缘未见肿瘤。大者为管状腺瘤,部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阴性,部分周切缘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文宗全主任介绍,这种瘤又被称为“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就越大。当腺瘤大于2CM时,癌变率会显著增高。文宗全主任表示,上皮内瘤变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通俗地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癌前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基本就是癌或接近癌了,幸好由于陈伯通过ESD术得到有效治疗,病理提示基底切缘阴性,避免了追加外科手术,但需3至6个月内复查结肠镜。“6CM的肿物能够不开大刀治好,康华消化内科的医生技术真的非常好。”陈伯感慨地说到。目前陈伯术后恢复良好,准备近期安排出院。

文宗全主任介绍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是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进行治疗。通过ESD术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与传统手术相比,ESD手术内镜侵袭小,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患者无需剖腹手术,手术费用也较传统手术低。

医院余少平主任介绍,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是东莞医院消化内科追求的愿景。在年为了紧跟时代步伐,由我院消化内科牵头,医院消化内科负责人共同成立东莞早癌联盟,旨在积极推动东莞消化道早癌事业发展。近些年来,科室发现了近多例消化道早癌,并通过开展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等技术让患者免去外科手术治疗的痛苦和风险,恢复快,且治愈率高。未来科室将上下求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造福更多百姓。

直肠肿物1

直肠肿物2

ESD术后创面1

ESD术后创面2

术后标本1

术后标本2

术后标本1和标本2

东莞医院消化内科

东莞医院消化内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科室。由消化内科门诊、肝病门诊、便秘专科门诊、IBD门诊、幽门螺旋杆菌专科门诊、内镜中心、住院部组成。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4名,床位60张。科室拥有先进内镜设备,包括:奥林巴斯超声内镜、富士系列蓝激光高清内镜、奥林巴斯高清内镜、富士能内镜系列电子胃肠镜、十二指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胶囊内镜、ERBE治疗用高频电发生器,肝硬度+脂肪检测仪,全套复苏急救设备。开展各种消化内镜下检查治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ESVD)、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ERAT)、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肠道菌群移植等。率先应用“拉玛泽呼吸减痛法”于普通胃肠镜检查,可达到“无痛”效果;率先开展食管早癌多环粘膜切割技术及急性阑尾炎肠镜下治疗的ERAT术。配备肝病治疗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及超声电导仪,可进行肝炎、急性胰腺炎、便秘及腹泻、慢性腹痛等疾病辅助治疗。近年在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诊治上,对生物制剂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东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炎症性肠病的免疫疗法的开展,使患者获益良多。率先将肠道菌群移植引入炎症性肠病、便秘等领域,获得患者信赖。开展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技术,在东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东莞地区首推抗幽门螺旋杆菌“高效二联疗法”,疗效显著。肝病诊疗技术紧跟国际、国内发展方向,采用规范的治疗方案诊疗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大大降低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开展常规肝硬度+脂肪检测、肝穿刺活检术。引进超声内镜设备,开展胰胆疾病尤其是胰腺肿瘤的早期诊疗技术,走在东莞前列。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经验独到,获得东莞市科技局资金支持,列为重点科研项目,提出了结肠癌防治的“十字筛查法”的筛查方案,获得国内外专家认可,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同时该项目的后续研究项目得到国际认可,科室年轻医师在学术带头人兼科主任余少平主任指导下,在年APDW(亚太消化病周)大会上发言,介绍研究情况,该研究获得时任WEO(世界内镜组织)结直肠癌筛查委员主席LindaRabeneck教授的高度认可,并邀请余少平主任及汇报医师加入WEO(世界内镜组织)结直肠癌筛查委员。科室年青医师吴光耀医师在余少平主任指导下,获得由白求恩基金会发起、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指导的年度“例精求治”病例大赛全国亚军,获得国内专家认可。科室在Endoscopy、WJG、WJGE、WJGS、WJCC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科室骨干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中担任演讲嘉宾。与医院开展科研合作。

专家推荐

余少平

消化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东莞名医,岭南名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消化病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黏膜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分会常委,东莞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WEO结直肠癌筛查委员会成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SCI杂志WJCC编委,多本国际SCI期刊审稿人。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从事消化内科专业40年,创立非镇静“拉玛泽肠镜检查法”,使普通胃肠镜检查痛苦明显减轻;首次提出“结直肠癌十字筛查法”,对重点人群结直肠癌防治有重大作用;熟练掌握常见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消化内镜检查、治疗技术操作娴熟,在《中华消化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发表SCI论文10余篇,承担省厅级科研项目4项,市重点项目1项,获科技进步奖一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年及年两次分别由部、厅公派到日本、德国学习消化先进技术,主攻方向为消化道早癌、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的诊治和早期干预。

文宗全

消化内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消化专业20多年,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消化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东莞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东莞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东莞医学会感染分会委员,医院内镜中心进修十二指肠镜3个月,医院消化内科进修1年,曾获铁道部优秀QC奖1项,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第一作者)5篇,SCI多篇。在消化疾病特别是消化内镜如小肠镜诊疗、消化道出血止血、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消化道肿物切除(巨大息肉切除、粘膜下切除、肿瘤粘膜下剥离术、全层切除术等)、经胃镜经口贲门失弛缓症肌切开术、ERCP(胆道取石、胆道支架置入等),超声内镜诊疗及经皮胃镜胃造瘘术等有较高造诣。

岑晓红

消化内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现任东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岭南名医,东莞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专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广东省联盟理事,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东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消化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从事消化内科(胃肠疾病及肝病)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及消化内镜的检查及治疗操作,尤其在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衰竭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为东莞市科技局年课题《应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诊治小肠疾病的临床研究》及年课题《FibroScan作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预测因子的临床研究》第一负责人,在国内核心期刊及专业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9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