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介入造瘘小技术,解决临床营养大问题

临床上经常会有一部分病人,因为食道肿瘤或者其他肿瘤转移到颈部压迫侵犯食道或神经源性因素等而出现难以吞咽的情况,而他们的胃功能往往正常,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对患者的心理也是一种打击,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部分病人做梦都在吃饭,可见其痛苦之大。微创介入造瘘技术,通俗讲即是通过微创技术建立胃与外界的通道,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技术,方法简单,并发症少,可以大大改善长期不能进食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图片来自互联网)

目前常用的微创胃造瘘技术有内镜引导下和X线引导下,前者虽然应用广泛,但部分肿瘤患者的食管狭窄往往处于完全梗阻的状态,管壁僵硬,内镜通过狭窄处较为困难,强行通过风险较大,且患者舒适度较差,必要时需要全麻;后者在X线透视下利用较细、较软导丝导管的配合,可相对容易通过食管狭窄处,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费用较低。

(本图片来自互联网)

但在临床中,会遇到一部分肝左叶肥大、间位结肠等解剖变异的患者,直接透视下造瘘的风险又有所增大。因此,结合我科技术优势,借鉴上述手术方法的优势开展DSA辅助CT引导下胃造瘘术。先在DSA引导下放置胃腔一根小细管,通过胃管打气使胃腔充盈,然后行CT扫描明确胃腔与周围器官的解剖关系,在CT引导下监控穿刺路径,选择安全路径置入胃造瘘管,安全可靠,特别适用于食管狭窄严重,体质差,耐受力差的患者,截止目前,我科已开展5年余,收到了很好地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

男性患者,55岁,喉癌外科切除术后1年余,术后多次化疗病史,1月余前进食水吞咽困难,伴咽喉部疼痛,营养状况差,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来我科就诊后完善影像学检查提示咽喉部局部咽腔闭塞,不能吞咽。常规经全科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行DSA辅助CT引导下胃造瘘管置入术,先由刘建文主任在DSA引导下经鼻放置胃管,经胃管打气使胃腔充分充盈后,换至CT介入手术室,在刘健主任的指导下,刘玉岩和赵晓阳医师配合将造瘘管放置胃腔内。术后1天患者即可通过造瘘管打水,2天后即可给予流质饮食。1月后患者体质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图1a示DSA下放置胃内一根直径1mm多一点的细导管,图1bc示通过椎管打气,使胃充盈与腹壁贴合,一方面把旁边的肠道等器官推走,另一方面胃腔膨胀成气球状也利于下一步的穿刺)

(图2a示CT引导下建立穿刺通道,置入胃造瘘管,图2b示造影确认造瘘管位于胃内,注入液体顺利)

医院肿瘤及综合介入科在综合介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科室同时拥有DSA导管室和CT微创手术室两个介入手术室,拥有目前所有的微创介入技术,医生团队精诚合作,亚专业非常规范,每个团队各有侧重,可为各类病人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此类介入手术无需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理念与技术手段。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临床上好多利用传统技术处理不了的疑难重症患者都会常规来介入科尝试以下,介入医生也会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解决痛苦,例如我们收治的黄疸患者基本上都是全省最麻烦的病例,来我们这里,我们可以在CT或彩超引导下进行穿刺,然后在DSA机透视下把引流管调至最佳位置,把各种手段的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越来越多兄弟科室及患者的好评。

文图:赵晓阳

修改:曹广劭

小阳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你我携手共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gjjcr/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