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人九痔,因为痔疮在人群中的普遍性,以及痔疮的很多症状如便血与肠癌类似,因此很多人即使出现了便血的症状,也只以为是痔疮复发,殊不知,却很有可能是肠癌!
从痔疮与直肠癌两种疾病来说,痔疮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肛门疾病,而直肠癌是消化道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如不及早诊治,可危及生命。所以,如果出现大便出血应予以高度警惕,不要轻率地自诊为痔疮,即使患有痔疮,也要警惕伴有肠癌的可能,必须进一步检查排除。
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管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0%左右)。在中国,大肠癌发病率迅猛上升至第3位,是近二三十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每年约37.6万人诊断为大肠癌,平均每天约人被确诊!更可怕的是,大多数大肠癌患者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并且随着癌细胞的扩散,逐渐浸润大肠,像肠腔外蔓延,导致肝脏、腹膜等脏器癌细胞转移,大大小小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重视大肠癌的防治!
肠癌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
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小心肠癌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拉肚子”不太正常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肠癌所引起的腹泻。腹泻是肠癌的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目前在我国最常见的肠癌发病的部位是在靠近肛门的直肠,70%的肠癌都是发生在这一部位。
在肠道中生长的肿瘤不断增殖、坏死、脱落,会干扰整个肠道的内环境,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就会导致排便次数的增多。
肠癌引发的“拉肚子”,最典型的表现是腹泻和便秘相互交替出现。这是因为当肠腔中的肿瘤长得很大的时候,它就会堵死肠腔里的管腔。因此就会产生排便不通畅的症状;但当肿瘤脱落的时候,则有可能表现为腹泻。
便血
除了腹泻外,还有一个更多见的肠癌症状就是便血。肿瘤在脱落过程中出血,在肠腔中是存不住的,就一定会随大便排泄出来。在肠癌患者中,九成以上的患者发现血便后,全不知道如何辨别是癌症还是痔疮。虽然痔疮的主要特点也是便血,但它和肠癌的便血是有不同的。
肠癌由于产生于肠腔中,因而其产生的便血和人的大便是混在一起的,大便常混有血液、黏液和脓液,有的时候是比较稀,呈现出偏深的果酱色,晚期肿瘤时常可见到脓血便,有时伴有恶臭味。而痔疮出血由于位置在肛门口附近,所以它的便血一般较干,比较成形。痔疮便血有可能也是在大便之上,有鲜红色的血,但一般是用纸擦拭时在纸上的,和大便相对是分离的,或排便时擦伤患处,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从这些方面,就可以对便血进行下鉴定。
此外,患痔疮便血多年不愈,也需要留心,别让小小痔疮掩盖了肠癌。当自己无法辨别时,医院进行筛查。
肠息肉
70%至80%的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又或叫肠腺瘤转变过来的。这种肠息肉和肠腺瘤转变为肠癌的形式有几种,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其中癌变率特别高的一种。
若父母这一代确诊以后,子女得这个病的几率会增加到50%。由于肠子里的息肉是成百上千的,在45到50岁之间患病的癌变率会达到百分之百。医生就会建议手术、在癌变之前进行预防性的治疗。
通常癌症会造成食欲不振和减重,也许不是大肠癌,也许是胰脏癌,但你应对这些症状保持高度警觉。
腹胀、腹痛
原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或者肠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还有渐渐加重的趋势。
贫血
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病人即可出现贫血这种,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肿瘤阻塞,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
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直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当大肠肿瘤相对较大且有糜烂、溃疡或感染时,才可能发生大便习惯、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
什么原因会导致大肠癌呢?
研究表明,饮食、环境、遗传、种族等因素都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而饮食因素、环境因素更为重要。以日本为例,20世纪50年代,日本和中国相同,属于大肠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随着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同时,日本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日益上升。据日本癌症协会统计,-年,大肠癌的死亡率大约增加了2倍,而其他各种癌症如肺癌仅上升60%,胃癌和子宫颈癌分别下降30%和60%。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饮食增加、纤维素饮食减少所致。我国近年来城市中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也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第二,环境和大肠癌的关系很密切。环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虫病的影响,在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区同样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吸烟容易引起大肠癌。第三,就是遗传因素。约10%的大肠癌与遗传因素有关,所以,对于确诊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及散发性遗传性大肠癌的患者的后代,要密切追踪随访。同时,也不能忽视大肠的一些称为息肉的良性肿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也有较大的机会患上大肠癌。
哪些人群易患肠道癌症
1.相关慢性疾病人群
虽然某些慢性肠道疾病不一定会发展为癌症,但是临床显示,有十年以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而有大肠息肉的患者这种危险性是普通人的22倍。
2.喜食高脂高蛋白人群
因为这些高蛋白低纤维食物会影响肠道正常蠕动速度,致使粪便长时间停留肠道内,易产生毒素,长此以往,癌症发生危险较高。
3.年龄40岁以上人群
其实,癌症可诱发于各种年龄,对于肠癌来说也是如此。但临床病例显示,大约有90%以上患者年龄大于40岁。
4.长期便秘便血人群
有数据显示,大概有八成人不知道便血是肠癌的信号。长期便秘可能会导致大便干结,且毒素累积于肠道内,如此循环往复,严重者可诱发便血。
5.有家族遗传史的人
大约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肠癌患者可能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所致,如家族中有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患病史的人,其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2-4倍。
6.长期精神抑郁的人
工作、学习及生活都可能会造成个人出现精神紧张现象,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紧张、焦虑等现象。心理上的这种不适感易诱发生理上的变化,如出现腹痛、腹泻、排便频繁等症状,这些症状被称为“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蠕动不正常,排毒功能出现异常,危险性比较高。
7.长期熬夜的人群
长期熬夜可诱发多种疾病,以肠道而言,可致毒素堆积、新陈代谢减慢,长期作用下有患癌风险。
肠癌的预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表明,只要我们能够及早预防,完全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
1.饮食调整
减少能量摄入,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摄入量。
2.改变生活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肥胖,戒烟戒酒。
3.治疗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结肠炎,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
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高危人群,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预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如果有定期的检查,及时更正坏习惯,还是有很大可能防治的。如果及时发现并接受治疗,5年存活率可以超过90%,但对于晚期患者来说,这个几率却不足10%,因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成为预防癌症和保持消化道健康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改善肠道环境,减少肠道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减少肠道病变的可能。通过益生菌双向调节,保护肠胃健康,有效预防大肠癌。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癌症方面的疑问,或者想了解最新癌症治疗方法和癌症资讯,都可以如何治疗白癜风效果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大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