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的隆起性病变。临床上把息肉分为肿瘤性和炎性。肿瘤性又可分为恶性和良性。
一、管状腺瘤管状腺瘤又称为腺瘤性息肉,占全部腺瘤的80%左右,是大肠内多发的擦和你常见的息肉状病变。1、病理:管状腺瘤75%为单发,但是多发者也不少见。其与结肠癌并发时,常为多发性。腺瘤初发时,如米粒或黄豆大,表面光滑,颜色与正常黏膜接近,质软,较大的腺瘤如草莓状,表面有浅沟或小分叶状,颜色暗红,大多有缔,蒂为正常黏膜被牵拉所形成,不属于腺瘤结构。其癌变率为1%。2、临床表现:大便带血是最常见的症状,血色鲜红,多在大便表面后便后。如息肉大而位置低,则常有下坠感。甚至排便不畅,腺瘤脱出肛门。
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约占全部腺瘤的15%,多发生在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1、病理:绒毛状腺瘤多为广基无蒂,瘤体很软,多单发如地毯或菜花状,易出血,其直径经常在2cm以上,甚至瘤体增大,占满肠腔,其表面的肠黏膜呈乳头状或绒毛状增生,恶变率约为30%~40%。2、临床表现:黏液血便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排便不畅、腹泻、里急后重。晨起排出大量蛋清状的粘液为其特点,长期便血腹泻,可使人体代谢紊乱,出现全身症状如低血钾性心律失常,无力,体瘦,易疲劳等。如果息肉位置低,可由肛门脱出,呈海绵状肉红色肿物,易出血。
三、炎性息肉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大肠黏膜炎性病变,肉芽组织增生而成,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等。1、病理:由于肠黏膜长期的炎性溃疡,导致其肉芽组织增生,修复而成息肉,其病变组织主要为炎性反应、组织增生水肿。2、临床表现:炎性息肉的一般症状不明显,主要以肠炎的主症为表现,如腹泻、粘液便、血便,临床可通过内窥镜及病理确诊。
四、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又称作先天性息肉,是婴儿和儿童最常见的结肠息肉。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平均发病年龄5岁。也可见于成人,但较少见。幼年型息肉最多见于直肠,约占65%~82.9%,其次是乙状结肠约占11%~22.9%。其余各段结肠均较少见。息肉多为单发。临床表现有1/3的病例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胃肠转位等异常。尚无法证明其为遗传性疾病。1、病因病理:从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自几毫米至2cm不等,表面光滑,一般均有细长的蒂,蒂为正常黏膜组织。息肉本身为细胞、血管组织,有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并有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壁为分泌黏液的柱状上皮组成。病理学上认为,该息肉是一种正常组织的异常组合,称其为错构瘤。此病与家族性腺瘤病不同,不一定有家族史,其癌变率不高。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色鲜红,量较少,低位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又缩回。五、腺瘤癌变1、一般认为腺瘤是癌前病变大肠腺瘤可以癌变,故又称之为癌源性息肉3、腺瘤癌变的因素(1)、腺瘤的大小。(2)、腺瘤的病理类型(3)、腺瘤数目的多少(4)、与患者身体状态有关(5)、位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