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
是肛肠科医生
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通常在进行肠镜检查前
医生都会询问患者病史
一位29岁的小伙子在
青医院肛肠科
医生的询问和诊断下
发现自己和癌症
“擦肩而过”
有惊无险!与癌症“擦肩而过”
近日,青医院肛肠科武忠兴主治医师接诊了一位29岁的小伙,武医生问他:“您有什么不舒服吗?”小伙子回答:“因为最近便血,担心会长不好的病,自己不放心所以来查查。”肠镜检查顺利进行,当武忠兴主治医师退镜到乙状结肠时猛然发现了一个直径大小约1.5cm的带蒂息肉,征得患者同意后用EMR术把息肉切除掉,术后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表面部分区域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一种结肠癌的癌前期病变。这个29岁的小伙子很幸运,如果没有较好的查体意识,再拖个2-3年行肠镜检查,那时息肉很可能已经变成结肠癌。
早期诊断!势在必行的良策
虽然结肠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国超过80%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仅10-15%;国内调查显示,早期结肠癌术后存活率达90-95%以上,而晚期则只有5%,预后可想而知。
专业检查!结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
如果想发现结肠息肉,必须要做结肠镜,结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
特色技术!结肠息肉如何治疗?
目前,我院开展的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包括:钳除术、氩离子凝固法、圈套器冷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次EMR(p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内镜下EMR术
医生,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结肠息肉”呀?
患者 医生没问题,让我为您慢慢道来!结肠息肉是啥病?
凡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都称为息肉,换句话说,息肉就是结肠黏膜的异常突起。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中一部分息肉却是结直肠癌的“前身”。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0年。这个发展过程已经给人们提早干预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结肠息肉有哪些症状?
其实大部分结肠息肉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小部分患者会表现出下述症状:
1.便血:当息肉较大发生破溃时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严重时,出血量可明显增大。
2.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3.腹痛:罕见,但当息肉较大引起肠套叠等并发症时可出现腹痛症状。
4.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为什么会长息肉?
1
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结肠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2
炎症刺激
”炎症长期刺激肠粘膜,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3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4
生活习惯、饮食因素
”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及吸烟、饮酒均是结肠息肉形成的高危因素。
结肠息肉分类
(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
你是结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吗?
结肠息肉能够预防吗?
通过上述讲解
想必大家对“结肠息肉”
已经有所了解了吧
请大家注意身体健康
如果您有上述提到的高危因素
医院做个结肠镜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防患于未然
医生简介武忠兴,男,肛肠科主治医师,青岛市医学会肛肠病学分会委员。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肛肠疾病临床治疗15年,曾先后于山医院肛肠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修学习。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肛周脓肿,肛裂,肛瘘,结直肠肿瘤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等各类肛肠疾病。尤其擅长内镜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在医院率先开展了肠道黏膜病变的EMR技术,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镜下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篇,参编专著2部,发明专利1项。荣获区先进工作者称号。肛肠科咨询电话门诊:
病房:
供稿科室:肛肠科
责任编辑:宣传科
审核:丁相龙徐希印
欢迎踊跃投稿,共享您的智慧和思想!
投稿方式:hdzyyxck
.白癜风能痊愈吗白癜风能不能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