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得多远,
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始终如一
——医院十大首席专家
百年“嘉一”,生生不息。自年建院至今,医院已走过百年的风雨历程。这一百年,嘉兴一院因历史沉淀而厚重,因名医辈出而自豪,涌现出了诸如周学章、陈德献、周梅亭等一批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以及盛燮荪、乌文琳等嘉兴市首届医师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每一代都有闻名于嘉禾大地的良医,在百姓心中深深扎根。进入新时代,“嘉一”同样有一批学科领军人物,他们急患者之所急,临床、学术成就斐然,却依然朝九晚五;他们痛患者之所痛,不畏险阻,探索新领域新技术,填补地方空白;他们忧患者之所忧,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勇攀医学高峰。
不久前,医院特聘首批十位学科首席专家,秉承百年“嘉一”“解人民疾病之苦、谋群众健康之福”的医心初衷,他们将更好地服务于嘉兴人民的健康,进一步满足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刘加良:“让生命自由呼吸”
简介:主任医师、呼吸内科首席专家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在逐渐淡忘“非典”之后,再次看到了呼吸道疾病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可怕威胁。事实上,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呼吸内科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刘加良已经在呼吸内科领域辛勤耕耘30多年了。
年,刘医院呼吸科进修时,医院还没有专门的呼吸内科,呼吸道疾病患者都在内科看病,人们普遍认为“呼吸,不过是最稀松平常的事儿”。
深造后,刘加良带回了一套完整的呼吸道疾病诊疗方法,开始专注于呼吸内科领域,逐渐成长为颇有名气的呼吸内科专家。
年,“非典”让“呼吸”这个话题变得沉重;那年,刘加良担任嘉兴市非典医院救治指挥部总指挥、嘉兴市非典型性肺炎专家组副组长和临床组组长,奔波在抗击“非典”一线。那年,他率先在国内提出严防流感大流行的观点及疫苗制备的建议,得到了国内呼吸学术权威的好评。医院建立呼吸专科,培养呼吸科人才队伍,提高呼吸科医护人员诊治水平,有条医院,以保证人民的呼吸健康。
近年来,肺癌已经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疾病。刘加良以多年经验,分析、研判学科动向,及时将学科重点转移到肺癌的早期诊治上。“如果能够做好肺癌的早期诊治,对于患者来说就有了更多痊愈的机会。”刘加良说,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有效控制住癌细胞的扩散,胸部CT检查替代胸片进行肺部体检,可早期发现肺癌。
在他的牵头下,嘉兴一院在省内较早地开设肺小结节多学科联合门诊,医院张国桢教授影像工作室,经过增强、靶扫描后成像处理,对于肺小结节判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他牵头成立嘉兴市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创新团队,发现并诊治了众多肺癌早期患者,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10多年来,他还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每周制作一篇病例分析PPT,供医护人员学习和提高。
目前,已经61岁的刘加良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现在对于发现的肺部小结节,我们已经可以初步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那么,如果是恶性小结节,它会是什么类型,生长得会快还是慢……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和研究。”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徐鹿平:“赢得病人的信任是我最大的满足”
简介:主任医师、肝胆胰外科首席专家、嘉兴市医学重点创新学科(肝胆外科学)带头人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特需)、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肝胆胰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功能重要,血供丰富,牵涉的人体重要管道多,手术复杂难度高,术后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是普外科中公认最难的专科。年,嘉兴一院肝胆(胰)外科独立成科时,徐鹿平选择了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赢得病人的信任是我最大的满足,更能促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徐鹿平如是说。他知难而进、勇于挑战,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肝胆胰外科医生。他曾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肝胆外科进修学习,这期间积极参加各种临床专业培训班,不断强化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随后,通过进修学习和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他掌握了普外科各类手术,并在分析、解决疑难病症方面有独到见解,逐渐在嘉兴市乃至全省打响了知名度:对于本地区高发的血吸虫病或者乙肝引起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疾病,他于全市率先开展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取代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受到广大患者青睐;他是嘉兴市腹腔镜疝手术的引领者,在高龄老年疝治疗上总结出了个体化治疗新模式;带领团队在本市率先开展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助推学科实力跻身全省前列。
“看到老百姓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往上海、医院跑,听到他们对我们本地医疗技术的肯定,一切付出就是值得的。”徐鹿平说。
目前,作为嘉兴市医学会肝胆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嘉兴市医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委员,徐鹿平深知要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坚持了解、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定期召开学科会议,交流新项目和新技术,积极参加院内外会诊,每年开展各级继教班,分享经验和技术,为提升地区肝胆外科诊疗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杨柳:“我不能保证治好每一个病人,但能保证好好治疗每一个病人”
简介:主任医师、神经内科首席专家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杨柳家里有一双毛线拖鞋,手工编织的,不算特别好看,但她精心保存,始终不舍得穿。那是十几年前一位患者家属送给她的,由门卫转交,没有留下姓名,只夹了一张纸条:谢谢救了老伴的命。至今,也不知道是哪一位患者家属送的,但每次看到,她都会觉得心里暖暖的。
“只有学过医的人才能明白,学医路程的艰辛与苦涩。可当病人真诚地对你说声谢谢的时候,看着他们欣慰地离开,突然觉得坚持下去是值得的。”杨柳说,从医就意味着没有正常的休息日,只有值不完的夜班;没有年休假、照顾不了家庭、没有养尊处优的休闲生活,唯有病人相伴、医书作陪。曾经,她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听到病人那一声声真诚的感谢,她又有了坚持的动力。
从一位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到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38年来,杨柳始终将患者的健康作为努力的方向。上世纪90年代,脑梗死发病率逐渐升高,在她的主持下,嘉兴一院在我市率先开展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本世纪初,为了提高卒中预防、诊疗水平及卒中患者的康复率,她和科里的同事们医院和街道社区,为基层医务人员授课,为居民们开展科普教育,为日后卒中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作为曾经的学科带头人,她和同事们用自己的努力使嘉兴一院神经内科成为浙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专科之一,造福一方百姓。
目前,杨柳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医院规培医生督导,一直担任嘉兴学院医学院神经内科授课教师,并且担任《嘉兴医学》杂志副主编。她用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循循善诱,带教一个个初出茅庐的医学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好医生。“‘首席专家’四个字,意味着我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会继续通过‘传帮带’让更多年轻医生更快更好地成长,不断提高学科诊疗水平,为嘉兴及周边地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她说。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顾再研:“最想看到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简介:主任医师、小儿生长发育首席专家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六全天(特需)
上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性早熟患儿随之增多。当时,省内还没有专门的生长发育门诊,家长齐刷刷地把孩子带到了儿科门诊一问究竟。当时作为儿科医生的顾再研时常会遇到乳房变大的女孩、身材矮小的男孩。
当顾再研发现来就诊的性早熟、身材矮小患儿越来越多,家长又四处求医无门时,她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年,她只身前往上海“取经”,将一整套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的诊疗方法带回嘉兴,开设了浙北地区首个小儿生长发育专科门诊。
一个5岁的小女孩,胖胖的体形,乳房也鼓鼓的,家长定期带她来检查,顾再研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给予科学的指导,渐渐地,小女孩体重降下来了,各项生长发育也回归标准;一个一年级男孩,长期贫血且身材矮小,在外院针对贫血治疗许久不见效果,后来到一院小儿生长发育门诊,经全面检查发现导致他贫血且矮小的原因是甲状腺功能低下,采取针对性治疗后,很快收到了效果;一个8岁女孩,乳房偏大,外阴还有了白带,然而经过全面检查,其实是畸胎瘤造成的外周性性早熟,手术切除后女孩身体性激素水平就恢复了正常,发育的征象也随之消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致力于小儿生长发育领域的20多年来,顾再研诊治疑难杂症无数,帮助了无数孩子健康成长,获得了众多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生长发育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过程,家长必须引起重视。”顾再研介绍,目前,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儿科团队还在不遗余力地开展科普,提高家长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视,引导家长科学育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更好地呵护孩子的成长。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施云超:“患者转危为安,就是我的价值所在”
简介: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首席专家、嘉兴市医学重点支撑学科(重症医学)带头人
年,施云超大学毕业后进入嘉兴一院呼吸内科工作,年转入重症医学科(ICU)时,重症医学科还是个刚满“5岁”的新兴学科。随着工作的深入,施云超越来越发现自己喜欢这个学科,“能看到患者转危为安,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年冬天,秀洲区一位民警在营救4名被困于蔬菜地窖的市民时,自己也因为吸入过多硫化氢而不幸中毒,被送至嘉兴一院ICU抢救时已经极度缺氧,不断咳出鲜红的痰,生命垂危。整整两天三夜,在施云超等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民警终于度过了危险期。
这次抢救给施云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坚定了他做好ICU医生的决心。他不断学习进取,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多次指导全市疑难重症病例会诊和重大公共事件的抢救。
施云超介绍,ICU医生主要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第一个是在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急关头,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住患者性命的应急能力,第二个是在患者脏器功能出现问题时,及时、有效地给予相应支持的技术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听上去简单,要做到却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什么科的知识都要懂一点,从点到面,要非常通透。”施云超说。
有一回,一位平湖患者被紧急送到嘉兴一院ICU,医院给出的诊断是重症肺炎,对症治疗却不见效果。施云超询问病史后心里起了疑:患者起病非常急,不太像重症肺炎的发展过程。随后,他对患者进行了体格检查,发现心脏有杂音,立即安排心脏彩超,发现患者是二尖瓣脱垂,由此引发了心悸、乏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紧急手术之后,患者恢复了健康。
年,施云超被评为嘉兴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人选。在他的带领下,嘉兴一院ICU目前已成为浙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ICU之一,为嘉兴市医学重点支撑学科,每年抢救各类危重病人余人次,为本地区危重症患者的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冀子中:“施医常怀悲悯心,施治尚需匠人术”
简介:主任医师、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嘉兴市医学重点支撑学科(消化病学)带头人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一下午(特需)、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年出生的他,行医已34年,工作朝九晚五的不易、业余挑灯苦读的艰辛,历历在目。唯有救死扶伤带来的成就感,支撑着他一路走到了今天。
从医34年,冀子中救治了无数患者,有些也渐渐忘却,但有一位张姓少年始终留在他记忆深处。年的一天下午,他接到外科的电话,有一个小病人结肠里长满了息肉,多处形似葡萄串,正常的结肠黏膜所剩无几。如果不处理,肯定会癌变,危及生命;如果将结肠全部切除,少年今后的生活质量无法想象。外科医生怀着“试试看”的心理,征求冀子中的意见:是否可结肠镜下摘除息肉?生平第一次遇到这种病例,冀子中感到非常棘手。权衡再三,为了挽救少年的生命,保证少年今后的生存质量,他决定为少年实施内镜下息肉摘除。最终,他分8次、历时2个月将息肉全部摘除,创下一段佳话。
“内镜微创治疗,不但能拯救患者的生命,还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冀子中说,此事也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为他今后进一步开展早期消化道癌的内镜下治疗——黏膜内镜下剥离术(ESD)树立了信心。嘉兴一院消化内科的黏膜内镜下剥离技术(ESD)日臻完善,为无数患者带去福音。
此后,在冀子中的带领下,嘉兴一院消化学科团队不断进取,成为嘉兴市医学重点学科,并保留至今。经过不断探寻、钻研,他创新开展了10余项填补市内技术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经过不断总结、研究,共发表了中华级及SCI论文10余篇;3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科技创新奖、科技进步奖。他还多次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地区消化内科的诊疗水平。
“施医常怀悲悯心,施治尚需匠人术。”冀子中说,救死扶伤是医者的精神,他从救死扶伤的成就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今后也将继续不断进取、不断提高,为患者奋斗终身。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郭晓珺:“想要帮助别人,自己先要强大”
简介:主任医师、血液科首席专家、嘉兴市医学重点支撑学科(血液病学)带头人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四下午(特需)
每逢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郭晓珺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问候。问候来自一位患者,自年郭晓珺通过嘉兴市首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救回他一命后,他就一直把她视为救命恩人,十多年来,问候从未间断。
“患者的康复是对我们医生最好的回报。”郭晓珺颇有感触地说。事实上,身在血液科,她接触的往往以恶性血液病患者居多,只有部分可以治愈,大部分都要终身与病魔斗争。从怀疑、焦虑、绝望,到鼓起勇气、接受现实、配合治疗,每个恶性血液病患者几乎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她会耐心地陪他们一步步度过难熬的时光,为他们每一点进展而高兴。
多年与血液病患者打交道,也让郭晓珺有了一颗强大的内心。“我做医生就是为了治病救人。想要帮助别人,自己先要强大起来。”郭晓珺说。
想要“强大”并不容易。血液科专科小,专业性却很强。郭晓珺定期召开重点学科各学组会议、交流新项目、新技术及工作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不断外出充电,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参加全国、省级继续教育及年会,了解发展新动态,更新知识,应用于临床。在她的带领下,嘉兴一院血液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浙北地区血液专业龙头专科,为嘉兴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郭晓珺又带领团队开展生物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血细胞单采术等项目,年,他们还引进并开展了国内先进横向协作课题“新型自体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肿瘤的临床研究”,成功治疗难治复发恶性淋巴瘤。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杨新妹:“竭尽全力,让肿瘤患者更体面地活着”
简介:主任医师、肿瘤内科首席专家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特需)、周三上午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肿瘤这个原本陌生的名词渐为人熟知,肺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提高,与现在相比,当时医学对肿瘤的处理方式显得“简单粗暴”:能开刀的就开刀,不能开刀,基本就意味着“等死”。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医学界一些先驱者开始发起探索和研究,嘉兴一院在年于全市较早成立了肿瘤内科(放、化疗科)。而杨新妹也是嘉兴地区较早投入肿瘤诊疗研究的人员之一。“当时很多人对‘肿瘤’都觉得陌生,不敢尝试,甚至有些抗拒。但是我想试一试。”杨新妹说,看到患者为了治疗肿瘤在上海、医院来回奔波劳苦,她觉得身为医者,有必要为他们做点事。
于是,已担任病区主任和放疗科主任的杨新妹“走出去,学进来”,上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初分别到浙江大医院、医院、医院进修或短期学习,把国内外治疗肿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带回嘉兴地区。嘉兴一院肿瘤内科率先在本市开展精确放疗。经过多年发展,肿瘤内科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精确放疗——头胸腹部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及与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手术等结合的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使肿瘤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副反应大大降低。
“以前,一个癌症四期的患者基本活不过一年。但是随着新的治疗方法的不断发现,现在,一些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杨新妹介绍,有一位中年肺癌患者,经手术发现癌细胞转移,一度陷入绝望,后放疗结合靶向治疗,至今已经存活近十年,医院复查外,生活几乎与常人无异;还有一位肺癌晚期的中年患者,失去了手术的机会,经过基因检测也不适合靶向治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免疫联合治疗,肿瘤大部分消退,现在一边治疗一边生活,生活品质基本不受影响。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陈自强:“对头颈外科一见钟情”
简介:主任医师、头颈外科首席专家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头颈外科,是为了适应头颈部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治需要而产生的科室,颈动脉体瘤、甲状腺癌、腮腺肿瘤、颌下腺肿瘤等都是头颈外科的常见疾病。要根治头颈部肿瘤,外科手术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头颈部承载着众多人体功能,任何一个功能的缺失都会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也对头颈外科医生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有的医生也因此对头颈外科望而却步。
然而,对于陈自强来说,追求完美的个性,让他对头颈外科一见钟情,“当年整个嘉兴还没有专门从事头颈外科的医生,我去上海进修的时候了解到这个专科,因为本身就喜欢精细复杂的手术,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头颈外科方向。”
年,医院进修。一年后,他回到嘉兴,将所学所长落实到头颈部肿瘤的临床诊疗上,第一年就成功开展了多例头颈外科手术,第二年增加到了例,至如今,他所在的头颈外科一年手术量已经达到余例。而他也成为嘉兴市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医师协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多年来,陈自强发挥专业所长,为众多患者消除了痛苦。有一位老太太患颈部甲状腺肿瘤,双侧颈部均有肿块,肿块在10cm以上,周围组织结构已经严重改变,手术切除的难度极高,曾在上海、医院就诊,其他医生都说“难以下手”,而陈自强沉着冷静,耗时两个多小时成功切除巨大的肿瘤,让老太太恢复了健康。还有一次,一位患者心脏不舒服,经过全面检查却发现是甲状腺肿瘤长到了胸内,当时患者因为肿瘤压迫气管,已经透不过气了,危急关头,陈自强为患者紧急实施手术,成功切除肿瘤,救回患者生命。
在陈自强的带领下,医院头颈外科已经成长为嘉兴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从事头颈疾病外科治疗的专科,在嘉兴乃至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全省亦处于先进水平。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
陈峰:“择一事,终一生,尽其责”
简介:主任中医师、中医针灸科首席专家、嘉兴市中医药重点继承(针灸学)学科带头人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特需)、周四下午
作为我市传医院,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嘉兴一院第一时间组建起隔离病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而以陈峰为首的中医团队也第一时间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宣肺透邪清热解毒中药综合治疗予以辅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次与新冠肺炎对抗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世人又一次看到了中国几千年中医文化的精妙。”陈峰说,自踏上中医这条路,他深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嘉兴一院中医针灸科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针灸学术流派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相传有序,历经五百年而不衰。陈峰的传承,使该科发展融入了时代创新,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针灸科成为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针灸学成为嘉兴市中医药重点学科。其开办的国家级继教班《浙江针灸流派临证经验》,吸引了省内外学员前来学习交流。该科提出针灸处方的“主、客、辅、应、俞、募、奇”七字处方方法,总结归纳七十种常见病的规范治疗方案,被我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黄龙祥教授认为“较之现行针灸教科书的针灸诊疗程式更加简明、实用,因而更具有可操作性”。
“如今,得益于精准的检测,西医诊疗往往在中医的辅助下取得医疗之外的效果。”陈峰介绍,在ICU,他们对胃肠道功能受损的重症患者辅以针灸等中医治疗,效果显著;对于癌症患者来说,疼痛是很难熬的一关,中医辅助治疗则能很好地减轻他们的疼痛,减少西药副作用。有一位胸壁皮下出血的患者,持续治疗2个多月血肿还是没有消退,疼痛难忍,他为患者开具了复元活血汤,服用3天之后血肿就明显消退,服用2周后康复出院。
“择一事,终一生,尽其责。”陈峰说,今后他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中医诊疗,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受益。
向上滑动查看专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