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肠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因为错过了

消化内科医生说:“没有加胃肠镜检查的体检,都是耍流氓。”很多人笑了。然而,当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例子发现在身边,我们再来回味这句话时,或许笑得很苦涩,或许笑不出来。

医院的内镜中心,忙碌依旧是主旋律,检查从上午排到下午。这是可喜的现象,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胃肠镜检查,这是筛查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利器。

但也有一些让人唏嘘的例子,最近,我们又在一周内发现了两例肠癌。患者家属问,为什么有些肠癌一发现就是中晚期?只能说,因为患者此前未做过胃肠镜检查,错过了早发现的机会;因为胃肠早期病变发病隐匿,有典型症状表现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容易被忽略,比如出现大便便血、大便次数增频、便秘或溏便等症状,医院就诊,这可能是胃肠病变发出的信号。

所以4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该将胃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有胃肠癌家族史等人群,胃肠镜检查更不可少,而且需提前。还是那句话,早癌九生一死,晚癌九死一生,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是硬道理。

出现腹痛便血等症,一查竟是肠癌

1

70多岁的胡老伯,小便、大便次数增多,就想让医生开点药治一治。消化内科医生方永健听着描述就觉得不对劲。一再询问病史,胡老伯才说,自己一天要大便十多次,但量不多,有便血症状。

医生建议这种情况要做个胃肠镜检查,胡老伯一开始很抗拒,只同意验个大小便常规。检查报告中,隐血试验提示“3+”,医生坚持建议其做个胃肠镜检查,并说明了利害关系及无痛胃肠镜的优势,胡老伯才勉强接受。

为其做检查的是永康市名医、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应丽园副主任医师。应主任从事消化内科工作30多年,素以细致著称,名气和实力都毋庸置疑。

循腔进镜,胃镜检查结果尚可,只是有些浅表性胃炎。肠镜检查则不容乐观,进镜至直肠距肛8厘米处,见一菜花样肿块,表面糜烂,活检质脆易出血,肿物环绕肠腔全周,肠腔狭窄,未能进镜观察。最终病理诊断为腺癌。

胡老伯的家属听闻诊断一时有点懵,平时看着好好的人,怎么一查就是癌症中晚期了?医生也感到惋惜,可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肠癌也不是一天就长成的,80%的结肠癌来源于结肠息肉。如果早几年,胡老伯能做一次肠镜,一定不至于发展到如此地步。如果发现大便性状改变、便血等症状之初就及时就诊,不要拖,情况也会好一些,但这些都只是如果……目前,胡老伯正在进行积极治疗。

2

60多岁的何女士近两年经常腹痛,总觉得肠胃不舒服,胃胀,还偶尔隐隐作痛,并呈现加重趋势,后大便性状改变,排稀糊样便。感觉情况不妙,儿女慕名带她来到龙川家就诊。根据何女士的病情描述,医生认为做胃肠镜检查很有必要。

这是何女士生平第一次做胃肠镜检查,为其检查的也是应丽园主任。肠镜检查时,进镜至直乙交界(距肛15CM)可见新生物,环管腔,管腔狭窄,表面糜烂,镜身不能通过,钳取6小块送病理。以应主任多年的临床经验,高度怀疑是结肠恶性肿瘤。结果很不幸,病理结果提示“腺癌”,证实了应主任的诊断。

“我老妈每年都体检的,怎么就没发现肠癌呢?”家属很不解。

医生说:“消化系统的病变,只有通过胃肠镜检查才能及时发现,别无他法。许多胃癌、肠癌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可能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医院积极治疗。

胃肠镜:消化道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胃肠镜检查是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胃肠镜检查,简单说就是一个前端带有高清摄像头的柔软的管子循腔进镜,医生通过屏幕可以直接放大观察,消化道内一些微小病灶,比如小息肉、微小的癌灶在高清内镜下均一目了然。检查中,医生一旦发现可疑病灶,可以取一点活检送至病理化验。它是好是坏,基本就能断定了。

更为可贵的是,比如发现了癌前疾病、息肉、不典型增生,早期癌,都可以在内镜下切除,不开刀、不切胃、不切肠。费用省,痛苦小,保留原有器官形态,不影响生活质量,对早期癌的治愈率在90%~97%。

医院引进的日本进口的新一代奥林巴斯胃肠镜,“小镜身,高画质”,仪器先进;除了本院的应丽园主任亲自操作,还定期邀请金华市级、省级专家轮流坐诊。无痛胃肠镜由三大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团队全程监测,让患者在安全、无痛的状态下完成检查及治疗。检查中,许多患者被查出有息肉,都是当场在镜下完成切除治疗,避免了二次进镜,也将息肉癌变的风险降到最低。

应主任建议,有胃癌、肠癌家族史者,30岁以后应该每年进行一次胃镜、肠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没有症状,有没有家族史,都应该做一次胃镜、肠镜检查。胃肠镜检查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消化内科医生风采

三大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风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gjjcr/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