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导读
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就是中晚期?
最近的一个案例
最近,综合治疗科来了三名患者,最小的24岁,最大的65岁,中间的一位32岁,他们虽然年龄各异,性格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诊断:胃癌晚期,腹腔转移。
在对他们的病史进行进一步了解后,我又找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没有病史。
65岁的奶奶充满怀疑的对我说:“两医院进行了体检,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癌症晚期,我实在是无法接受。”
奶奶的叙述让我想起了早年新浪微博里非常热门的一条消息,武汉青山区的吴先生在单医院参加体检。体检后拿到报告“一切正常”,可是3个月后,咳嗽日渐严重,去医院检查,竟是肺癌晚期,结果失去治疗机会不幸身亡。
为什么我体检一切正常,却是癌症晚期?是检测仪器有问题?是医生能力不行?是他们故意隐瞒我?
向上滑动阅览
大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瞎想和揣测,但事实是我们对体检有太多的误区,太满的期待。常规体检并不能让我们侦查出那么多的信号,体检无恙、没发现癌症并不能高枕无忧,以为健康体检就可以防癌更是大错特错。
尽管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许多体检套餐都增加了针对肿瘤的检查项目,各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甚嚣尘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肿瘤标志物能%查出肿瘤患者。
而且体检仍然不可能将全身各个器官都探测到,总会有遗漏。一些发病率不高的疾病,更不可能动辄就上CT、MRI、PET,要使用容易操作的经济实惠的仪器检查,比如超声,但超声所能检查器官有限,对于位置比较深的器官如胰腺等,超声不易发现。此外,很多检查有创性较大,比如肠镜,不可能人人都做、年年都做。
当然有人能承包下豪华型体检套餐,PET、电子胃镜、肠镜等一应俱全,可遗憾的是,抛开广大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谈,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检查项目越多,防癌概率越大。因为90%的早期癌症并没有症状,等到有症状时,这部分癌症病人已发展到中晚期。
由于简单查体很难发现肿瘤,比如用一般的胸片无法发现早期肺癌;诊断也是复杂的,往往不能依靠单一手段来实现。体检的整体效率比较有限,这往往就是我们得到了正常的体检结果,却在不久之后被诊断为肿瘤的原因。
因此,对癌症的筛查并不是把体检项目简单叠加就可实现,它需要肿瘤专科医生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评价,进而做有针对性的检查。
这5类人群需要针对性的防癌体检
1.有癌症家族史者:癌症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具有家族病史者比一般人患癌症的机会更高。
2.中老年人群:虽然癌症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生,但癌症的发病风险会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据调查显示,60岁的老年人患癌症的可能性是25岁左右年轻人的50多倍,所以中老年人是癌症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防癌体检。
3.常接触致癌物质人群:即职业癌症,包括放射线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化工厂油漆厂职工、核电站、矿山工人等,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做防癌检查。
4.有不良生活习惯人群:吸烟、酗酒、熬夜、精神抑郁、过度疲劳等都可能诱发癌症,长期喜食腌制品、高盐食物及隔夜食物,饮食不规律者增加消化道肿瘤风险。其中吸烟或者吸二手烟已被证明是多种癌症的高危诱发因素。
5.有癌前病变的患者:一些癌症在发病前,可能会出现某种良性疾病,如果未能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及时,就有恶化的风险。比如多发性结肠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乳腺增生,乙肝或者肝硬化患者等。积极治疗,定期复查,争取在疾病处于良性阶段的时候就逆转他们。
防癌体检多久一次呢?跟普通体检一样,一年一次吗?
一般建议一年做一次,但是诸如我们以上所说的高危人群,比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体检者(肝癌高危人群),一般就不是一年一次筛查了,要改为6-8个月做一次肝癌检查。
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就是得了癌症吗?
如果肿瘤标志物的数值持续升高,就要怀疑是癌变在发展,要立即结合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因,必要时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然而有时即使肿瘤标志物不高,也不意味着排除了患肿瘤的可能性。就比如反应肝癌的甲胎蛋白特异性如此之高,也存在30%-40%的假阴性,更别说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肠道肿瘤等,往往肿瘤标志物显示正常值,但患者已经患上了癌症,所以通过体检的方式来筛查癌症有时好比大海捞针。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