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驾到烧烤真香,但千万别这么吃美

白癜风患者做哪些检查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4597043.html

又到烧烤季

您的“心头好”却是肠癌“催化剂”

肠息肉

肠息肉,切不切?

医生:它是“定时炸弹”

辽宁公共频道

8月5日18:15

《大咖驾到》

8月6日19:18

《北方名医》

-快看大咖怎么说!-

特别鸣谢

本期权威嘉宾:张显忠

张显忠

医院

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

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内镜下粘膜切除术、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消化道狭窄支架植入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等。

前沿解读

又到烧烤季

您的“心头好”却是肠癌“催化剂”

常吃烧烤会得肠癌?

张显忠

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

主任主任医师

肠癌的发病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饮食因素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食物在高温炙烤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致癌物,所以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美味与健康能否兼得?

肉类遇火烤后(高温,超过℃)会产生变性作用,产生致癌物质。

因此,避免致癌物质产生的方法:

1.温度控制:尽量控制在摄氏度度以下。

2.肉片切薄片,因为太厚的话,里面烤不熟,外面易烤焦。

3.食材离火源不要太近,烤时间不要过长,也可用锡纸包裹后,再置于炭火上,避免直接与炭火接触。

4.烤有皮的肉类或者玉米、蔬菜,烤好后去皮再吃。

5.选择不需要高温烧烤且低脂的鱼类或鸡肉。

6.搭配蔬菜食用,如十字花科类的蔬菜,卷心菜、青菜、白菜、油菜、西兰花等,因为这类蔬菜可提高致癌物质解毒酶的活性,达到抑癌的作用。

警惕肠癌年轻化

相关数据显示当代年轻人发生大肠癌的几率正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1.长期大量食用红肉以及错误的烹制方式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被人体吸收后会使大肠癌的发病率增加。

2.高脂肪的摄入,高脂肪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其需要胆汁来消化,胆汁中的胆汁酸对肠道粘膜造成一种异常的刺激,会促使大肠癌的形成。

3.长期久坐,影响健康,抗病能力降低,患病几率上升。

4.身体肥胖,肠道负担加重,损害肠道的功能,易诱发大肠癌。

5.生活及工作压力过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及嗜烟、酗酒不良嗜好,诱发肠癌的几率增加。

医生提醒:年轻人代谢快,肿瘤相对生长也较快。另外,很多人自以为年轻,对健康重视不够,忽视肿瘤的普查,出现症状不及时就医,往往就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肠癌,其治愈几率是非常低的。

本期热点

肠息肉,切不切?

医生:它是“定时炸弹”

01

肠息肉究竟是什么?

张显忠

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

主任主任医师

从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通俗说,就好比皮肤上长出的漂亮的瘊子,可以是一个独行侠,也可以是“梁山将”,甚至是群魔乱舞。它们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大的甚至像核桃大小。它们中有些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有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恶变。

大肠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

02

为什么肠道里会长息肉呢?

1.饮食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其大肠息肉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在大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大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道炎性疾病: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等。

5.基因异常:基因变异与大肠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

03

得了肠息肉会有哪些症状呢?

大部分结肠息肉患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都是在肠镜检查时才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腹胀,排便规律改变等症状,因此常被忽视。

以下四类高危人群,越早做肠镜越好!

1.家里有直系亲属得过大肠癌、家族性息肉病的人。

2.患有肠癌癌前病变,如炎性肠病、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等。

3.不明原因的长期慢性便秘(近两年,每年便秘时间在2个月以上)或腹泻(近2年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时间在1周以上)、腹痛、便血,以及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下降。

4.不良生活习惯持续多年,比如:爱吃红肉、抽烟、喝酒、肥胖等。

04

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切吗?

大肠息肉按组织学分类

1.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如果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2.腺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这类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几乎90%以上大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

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息肉越大,越容易癌变,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性息肉约有半数会癌变。

虽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但它们就是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一定要拆除!

对于非肿瘤性息肉,随着息肉的增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便血、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甚至也有癌变的几率。所以,发现肠息肉尽早切除,就能最大程度避免癌变,从而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医患互联

疑问医答

01

网友提问:

64岁女士,一年前微创摘除8个肠息肉,现在大便总觉得不是很痛快,这会是摘除肠息肉后,对肠蠕动造成的影响吗?

张显忠

大咖解答

肠息肉术后不会对肠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患者自觉排便不畅,可能与饮食、肠蠕动缓慢、慢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他疾病所致。

02

网友提问:

30岁男士,前段时间体检查出有幽门螺旋杆菌,接受药物治疗后,检查显示已经由阳转阴了。请问幽门螺旋杆菌会复发吗?

张显忠

大咖解答

幽门螺旋杆菌在根治后仍然可以再感染。因为在根治后,当身体再次接触这个细菌时(通过饮食或者唾液)还会再被感染。

预防复发的建议:

1.尽量减少与他人共用餐具,餐具要定期消毒。

2.合理饮食,讲究卫生,不喝生水。

03

网友提问:

33岁女士,已患溃疡性结肠炎3次了,不过这次肚子不疼,时不时有血便,大便不成形,每天大便次数6-7次,这种情况需要住院吗?

张显忠

大咖解答

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无法治愈,治疗主要目的在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因此患者再次出现排便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完善肠镜检查,调节用药,控制症状。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gjjcr/9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