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罕见多类型肿瘤并存
多学科联手打赢癌症“攻坚战”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第3位,死亡率占第5位,严重威胁着公民的生命健康。癌症患者常伴免疫力低、营养状态不良以及合并其他系统原发疾病等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是相对高危人群。
近日,我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一例结直肠罕见多类型肿瘤并存患者,并利用多种微创手术方法联合治疗,在切除恶性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直肠,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阑尾切除腹痛依旧
最近,患者申女士因腹部隐痛伴便血,在我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孙竹峰专家门诊就诊。二个月前,患者就因腹痛在外院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可术后情况不见好转,腹部的不适感依然存在。为了明确病因,孙竹峰遂将申女士收住入院。
肿瘤多发精准施治
次日,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一共发现了四种病理类型的肿瘤:1、距肛65cm近肝曲处存在2型肠癌,病变累及肠腔3/4圈,予以活检检查;2、距肛55cm处存在一枚带蒂息肉约2x1.5cm,考虑肝曲肿瘤根治术不能将其包括在切除范围内,遂内镜下摘除进行病理检查;3、距肛15cm存在广基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结节混合型),予以活检检查。4、距肛65cm肛侧散在多发扁平小息肉。
当日下午,外科内镜团队将检查结果向黄东平主任作了汇报,黄东平立即召集相关医生进行病例讨论,分析四种肿瘤的性质,制定治疗对策。黄主任认为,患者肿瘤多发,施行手术势在必行。除肝曲处的肿瘤需切除右半部的结肠外,应尽可能地保住患者更多的肠道,否则术后患者很可能因为肠道过短,造成长期腹泻,降低生活质量。建议先采取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根据病理结果决定腹腔镜手术范围。
基于患者年龄因素,以及直肠肿瘤面积较大,达4x7cm,为保证手术的质量与安全,最大限度地提高切缘阴性率,外科内镜团队联系资产管理科向院外应急调用海博刀系统外科设备,医院内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并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多科协作取得成功
之后,资产管理科、病理科、医疗业务科、院办共同行动,解决了设备的应急调用,病理科所出具的三种类型肿瘤的病理报告,与医生的判断一致。手术当日下午,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外科内镜团队,医院内镜中心陈魏峰教授的指导下,仅用半小时,就完整切除了直肠肿瘤,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手术很成功。陈魏峰教授表示,一位患者身上同时存在四种类型的瘤体,这在大型的内镜中心也是比较罕见的。
ESD手术切除的直肠LST标本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已顺利出院,等待后续进一步化疗、肠内外营养支持与肠功能康复等综合治疗。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一种匍匐生长的消化道广基肿瘤,在肠道内较为多见。因其匍匐生长的特性,它早期向黏膜下深处浸润生长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适应症,特别是目前利用隧道内镜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其手术完整切除率和切缘阴性率。
不过,随着肿瘤的增大,恶变和浸润的几率会显著上升。一般在内镜检查中发现LST后的2-3年,如不进行微创手术干预,肿瘤往往会蔓延、恶变、浸润至消化道黏膜下深层,从而失去进行ESD微创手术的最佳时机,只能选择创伤相对较大的其它手术。
针对这一结直肠罕见多类型肿瘤并存的罕见病例,在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的平台上,我院充分发挥多学科诊疗模式,运用胃肠镜、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和围手术期肠内外营养支持以及手术后肠功能康复等先进手段,形成了术前、术中和术后完整的诊疗链,并最终打赢这场根治肿瘤、保卫直肠的“攻坚战”。
患者赠与科室的锦旗
原标题:《我院多科联手,成功救治这类罕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