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荣欣1,陈功,潘志忠1,万德森1
1医院结直肠科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号医院结直肠科
病例类型:遗传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的处理
病情简介患者女性,55岁,6年前因“子宫内膜癌”接受手术治疗,本次患者常规复查时行PET-CT检查,结果提示:肝曲结肠肿物。患者无消化道症状。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
查体一般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未见明显贫血貌,腹平软,肝脾未及,腹水征阴性,肛查:入肛7cm直肠粘膜光滑,未及肿物,出指指套未及血染。
家族史I.姐姐(5岁时):肺癌;
II.大女儿(1岁时):子宫内膜癌;
III.侄子(姐姐的儿子,4岁时):结肠癌。
辅助检查我院PET-CT结果回报:肝曲结肠见代谢增高肿物影,大小约6cm×5cm,SUV7.8,肠周见肿大淋巴结影,代谢增高,考虑转移。其余各器官未见转移征象。
我院结肠镜检查结果回报:入肛至肝曲结肠处可见一环周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覆白苔;余肠道粘膜光滑,未见肿物、溃疡或息肉。
CEA:9.8ng/mL。
我院病理结果回报:中分化腺癌。
初步诊断I.结肠肝曲癌(cTxNxM0);
II.子宫内膜癌术后;
III.HNPCC(?)。
讨论1.如何诊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在美国大约有0%的结直肠癌版友家族性聚集性(1,),新诊断的腺瘤()或者浸润性癌的患者(4),其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包括一些研究较清楚的综合征,例如Lynch综合征(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5,6)和家族性息肉病(FAP)(7)。
Lynch综合征是遗传决定的结直肠癌易感中最常见的类型,大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4%(5,6,8,9)。该遗传性综合征是DNA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MSH,MSH6,PMS)发生胚系突变的结果。尽管通过基因测序来确定MMR基因发生了胚系突变可以确定Lynch综合征,但是患者在进行基因测序前通常会进行轮的筛选:首先基于家族史,其次是对肿瘤组织进行初始检测: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因为突变而至该蛋白表达缺失,以及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MSI是MMR缺失的结果,由于DNA重复单元的插入或缺失而导致的,可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短的DNA重复序列来判断(10)。
根据家族史诊断HNPCC主要根据阿姆斯特丹标准,阿姆斯特丹标准中主要有以下5条:(I)家族内至少有名或者名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II)其中一名患者是另外两名患者的一级亲属;(III)两代或者更多代发病;(IV)一名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在50岁之前;(V)排除FAP。后来年阿姆斯特丹标准更新:(I)家族内至少有名或者名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或者HNPCC相关肿瘤患者;(II)连续两代发病;(III)至少一名HNPCC患者在50岁之前发病;(IV)排除FAP。(HNPCC相关肿瘤为: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卵巢癌,泌尿系统癌,前列腺癌)。
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为了提高HNPCC的诊断率针对HNPCC高危患者确定哪些患者应该进行MMR蛋白的免疫组化MSI的检测,NCI提出了Bethesda标准,年又进行了修订:(I)50岁之前诊断结直肠癌患者;(II)发现同时性和异时性的多源发结直肠癌和与HNPCC相关的肿瘤患者,无论发病年龄;(III)在小于6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到MSI-H,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Cronh’s病样淋巴细胞反应,粘液或印戒细胞癌,髓样组织分化;(IV)在1例或者更多的一级亲属诊断出HNPCC相关肿瘤的家族中发现结直肠癌;(V)在例或者更多的一级和二级亲属诊断有HNPCC相关肿瘤的家族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11)。
本例患者家族中已有4人出现HNPCC相关肿瘤(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且连续代人发病,名患者在50岁之前发病,患者肠镜检查已经除外FAP诊断。该例病例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患者尚未接受手术治疗,还未完善MSI/MMR检测。
诊疗过程患者于01年9月6日全麻下行“右半结肠根治术(CME)”,术程顺利。术中见:肝曲结肠肿物,6cm×4cm,于结肠前壁侵及浆膜,活动好,系膜淋巴结肿大,0.-.0cm,部分质硬,未及远处转移征象。术中共清扫淋巴结51枚。图1。
图1患者的结肠肿瘤大体标本。
术后病理我院术后病理结果回报:中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Cronh’s病样淋巴细胞反应,粘液或印戒细胞癌,髓样组织分化,图-4肿瘤侵犯至浆膜层,上下切缘阴性,淋巴结未见转移(0/51),未见淋巴管及神经浸润。病理分期为:pTN0M0,Ⅱa期。
图患者结肠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图患者肿瘤标本中存在明显的“MSI-H样”病理特征-瘤周淋巴细胞浸润。
图4患者肿瘤标本中存在明显的“MSI-H样”病理特征-Crohn样反应。
MMR相关蛋白检测:MLH1(-),MSH(+),MSH6(+),PMS(-)。dMMR。
MSI基因状态检测:MSI-H。
BRAF基因状态检测:野生型。
最后诊断I.结肠肝曲癌(pTN0M0,Ⅱa期,DukesB);
II.子宫内膜癌术后;
III.HNPCCLynch综合症。
讨论.Ⅱ期结直肠癌术后是否需要辅助化疗Ⅱ期结直肠癌术后是否需要化疗,这个问题应该让医患之间进行个体化的讨论,从之前的大型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术后辅助化疗的获益更多的出现在Ⅲ期患者中。MOSAIC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1)。在目前的临床共识中,具有高危因素的Ⅱ期肠癌患者均会被推荐接受辅助治疗(高危因素包括:T4肿瘤,肿瘤穿孔,梗阻,组织学分化差,静脉浸润以及送检淋巴结不足10枚)。但在做这个重要的临床决策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有大量证据表明MSI-H或者dMMR是预后较好的一个指标,同时也表示了患者可能不能从5-FU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当中获得受益(1,14)。DNA错配修复基因MMR基因(如MLH1,MSH,MSH6)突变或者修饰(如甲基化)会导致MMR蛋白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情况出现(15)。在ESMO的专家指南推荐中认为:MSI/MMR状态所具有的明确预后作用形成对比的是,MMR状态可能不能用来预测患者对氟尿嘧啶要得治疗的反应,但是尚有一类证据提示MMR状态是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它可以用来识别预后较好,但是很难从辅助化疗中获得显著临床意义的患者(获益约为1-%)(16)。
Lynch综合征的个体常常发生MMR基因MLH1,MSH,MSH6和/或者PMS的胚系突变,大约占所有结肠癌患者的-4%(4,5)。而体细胞突变型大肠癌患者的MMR缺失大约在19%的患者中出现(17)。也有报道指出MLH1基因启动子过度甲基化会引起MMR基因的失活,而高达5%的患者会出现上述情况(18)。根据所检测标本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程度,可以将患者分为“高度微卫星”(MSI-H),以及“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而那些不具备该特征的患者被归为“微卫星稳定”(MSS)(19)。而在生物学上来说dMMR的患者和MSI-H的患者应该归为一类。PETACC-研究表明肿瘤标本中MSI-H在Ⅱ期结肠癌中比Ⅲ期患者更加常见(%vs.1%,P〈0.)(0)。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MMR蛋白缺失或者MSI-H是Ⅱ期结肠癌患者接受氟尿嘧啶类单药辅助化疗后疗效降低的疗效指标(14,15)。近期更新的数据显示Ⅲ期MSI-H/dMMR患者可以从5-FU为基础的辅助化疗中获益,但是这种获益仅限于胚系突变患者(n=99),而散在性(n=45)MSI-H/dMMR患者并不能得出同样的结果(1)。
组织学分化差在Ⅱ期肠癌中属于高危因素,是提示患者可能会从术后的辅助化疗中获益的指标。在HNPCC的患者中多数为粘液腺癌,但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并不是一个不良预后的因素。
总结:Ⅱ期肠癌术后是否应该行辅助化疗,目前尚有争议。除需要白颠疯早期证状的图片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