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于直肠和结肠的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侵犯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常形成糜烂、溃疡。相当于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腹痛”等病症,中医文献中属于“肠澼”、“脏毒”等范畴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40岁的成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临床以腹泻、黏液血便、腹痛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各种全身症状。本病病情轻重悬殊,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且在病变涉及全部大肠时有恶变倾向。腹泻每日数次,甚至10次以上。里急后重感是直肠受累的结果。其他消化道症状尚有腹胀、恶心、呕吐、纳减。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因感受外邪,内蕴大肠;或损伤脾胃,酿生湿热;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情志失调,损伤肝脾,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而发。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一般初期以邪实为主,多为湿热蕴滞大肠和肝郁气滞。病程延久,以致伤以脾胃,脾气下陷,肾虚不固,则在证候转化过程中出现脾虚湿困、脾肾阳虚之虚证。本病中医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通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以下四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湿热壅滞证
证候:发病急,腹痛拒按,腹泻伴里急后重,黏液血便,肛门灼热;饮食乏味,中脘满闷,身乏困重,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导滞。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根据“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理论,亦可用芍药汤加减,方中有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化湿;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便血可加炒椿皮,槐花。
(2)肝脾不和证
证候:病程较长,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舌暗,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药方加味。
(3)脾虚湿困证
证候: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症见肠鸣腹泻,粪便挟有不消化食物,腹痛喜按;纳呆胸闷,疲乏无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脉濡缓或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祛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如兼有余热未清者可加黄连或胡连。
脓血便较重者加白头翁、秦皮、黄柏、血余炭。亦可用纯阳真人养脏汤。
(4)脾肾阳虚证
证候:病程迁延已久,反复发作,形体消瘦,痢下清稀,晨起即泻,肠鸣腹泻,泻后则安;食少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晄白;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尺脉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味。
亦可用:当归四逆汤,四神丸合四君子汤。
作者介绍董庆志,临床医学博士,擅长肛肠科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点击可了解相关内容介绍
外一病区介绍
专病门诊系列介绍—炎症性肠病(外科)专病门诊
走近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炎性肠病合并肛周疾病的治疗
排便疼痛小心肛裂—肛裂科普系列介绍(一)
排便疼痛小心肛裂—肛裂科普系列介绍(二)
排便疼痛小心肛裂—肛裂科普系列介绍(三)
炎症性肠病合并肛周疾病,手术治疗更有效!
健康科普
?夏日护肤洁面的误区
?西瓜好吃,但是最好不要用勺挖着吃哦!
?"三伏贴"巧治冬病
?了解甲状腺
?肛门术后疼痛的原因?
?小暑来了,三伏天近了,“三伏贴”开帖了!
?腰椎长“痘--骶尾部藏毛窦”,不可忽视!?
??炎症性肠病合并肛周疾病,手术治疗更有效!???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