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息肉,大大风险结肠息肉不可忽视

息肉——也不算什么大病,却总是被人们忽视,但其实潜藏危险。

近日,我院收治了一名80岁高龄的患者。其两年前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息肉,当时未在意,没有及时治疗。不久前来我院复查肠镜,予内镜下摘除多枚息肉,但乙状结肠一枚息肉较大,基底部较宽,已无法内镜下切除。且组织病理活检提示不排除局部恶变。故转入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医院胃肠外科薛佩博士和我院普外科宫照成副主任医师共同完成,应用双镜联合技术,施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乙状结肠腺癌。还好肿瘤分期较早,周围淋巴结无转移,术后不需化疗。如今已康复出院。但提及此次就诊经历,患者后悔不已,如果早在2年前能够及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完全可以免受今日开刀手术之苦。

结肠息肉知多少

结肠息肉是指肠腔内粘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可以单发,也可多发。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尽管结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一、引发结肠息肉的原因:

1.感染

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5.遗传

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

二、结肠息肉的症状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

3.大便习惯改变:当腺瘤较大或多发时,可出现腹痛、便秘、腹泻或伴里急后重。

4。少数患者可有过量肠液分泌、腹胀等。

三、结肠息肉的隐患

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在内镜检查中都以“息肉”为表现,甚至有些结肠癌都可以在内镜下以息肉的形式存在,因此取病理来判断息肉的性质就十分重要了,因为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预后是不一样的。

尽管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展为结肠癌,但也必须重视起来,最需要重视的是腺瘤。这是一种结肠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大部分散发性结肠癌是由腺瘤演变来的,结肠癌一般会经过腺瘤期癌变。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因此对于高龄的、直径较大的、级别越高的腺瘤性息肉最好切除,以免遗留隐患。

四、结肠息肉的防治

可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患结肠息肉的风险,例如: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和纤维的食物;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避免过度饮酒。结肠息肉患者应定期进行结肠检查,因为他们出现其他息肉的可能性更大。

一般来说,结肠息肉从发生到恶变需要7-8年,如果及时发现并处理,镜下切除治疗相对简单,不仅防止癌变,且预后非常好。目前对于健康人群,指南建议50岁开始行结肠镜筛查,如果无异常,要求每隔5年复查一次,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可提前到45岁。对于伴有便血、慢性腹泻、排便习惯改变的病人应及时就诊检查。

我院消化内科联合普外科,在瑞金总院专家共同参与和指导下,更加合理科学地治疗结肠息肉,对于良性息肉首选内镜下切除治疗,较大不排除恶变的息肉则选择腹腔镜微创治疗。积极肠镜息肉筛查及内镜下治疗是预防结直肠肿瘤的重要防线。

目前,我院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外科专家坐诊,有需要的患者可







































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白癜风初期能治好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rzl/5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