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年仅17岁的小周因便医院就诊,经胃肠镜检查,发现他的肠道里长了一个荔枝大小的“肉丸”,占据了肠道通路的“半壁江山”。在医学上,这个“肉丸”被称为肠息肉,生长速度缓慢,擅长隐蔽生长,总想悄悄地发展成为癌症。在我国,95%的大肠癌便由肠息肉发展而来。幸运的是,小周肠道内的“幼年性息肉”尚未癌变,经内镜下手术,肿瘤已完整切除,术后定期复查即可。为什么会长肠息肉?如何早期发现肠息肉?今天,咱们国壮消化内镜中心就跟大家聊一聊,肠息肉的那些事。01肠息肉:藏在肠道里的“伏地魔”肠息肉是长在肠黏膜上的一个隆起病变,通俗而言,它就是一块多余的肉,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并分为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腺瘤等类型,其中淋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不会发生恶变;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少发生恶变,但也有可能发展为腺瘤;腺瘤性息肉有癌变的潜质,药物也不能将其消除,如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展为癌。不过,从息肉到癌变需要5-15年时间,一般要经历“腺瘤形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浸润性癌”的过程。因此,在癌变前及早发现肠息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就能制服这个“伏地魔”。02如何发现肠息肉?肠息肉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国内大肠癌的高发年龄在50岁左右。而大肠息肉、癌前病变多发生在40岁左右,在这些人群中息肉肠镜检出率达10%-30%,多数患者是因为出现腹痛、腹泻、便秘医院进行肠镜检查时附带被发现大肠息肉,但无症状人群同样有发生息肉的风险。因此,专家建议即使是无症状也应该在40岁前做一次肠镜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复查。不过也并非年龄小就不会发生息肉,如前面的小周所患的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小部分幼年性息肉会发生恶变。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便血症状,要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此外如有肠癌家族史,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结肠癌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应该适当将检查的年龄前移。03肠息肉的克星:内镜下治疗虽然肠息肉总是暗戳戳打着癌变的小算盘,但在发生癌变前,它们其实很“弱小”,一旦被检查发现,就能在内镜下将其切除,大多数不需要动刀,甚至不需要住院。其内镜下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钳除术、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S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钳除术:适用于增生性息肉、直径小于0.8cm的腺瘤性息肉,活检钳直接钳除,操作简单、经济、创伤小、恢复快,无需住院。
EMR: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良性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在息肉底部注射药物使息肉基底部粘膜与肠壁分离,再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基底部,利用热凝电切技术将息肉切除,操作相对简单,费用较低,恢复快,需短期住院观察。
ESD:消化内镜的高难度技术,该术式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大于2cm的宽基底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不开刀、体表无创口、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适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及结、直肠的黏膜下良性肿瘤、黏膜的早期癌变以及具有癌变倾向病变的切除治疗。
所以,越早发现息肉,息肉处于早期,直径越小,其处理越简单,费用越低,恢复越快,创伤越小,难度系数越小。反之,越晚发现息肉,直径越大,异性程度越高,且处理难度系数越大,费用越高,恢复时间越长,创伤越大。近期,65岁的蓝女士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升结肠有宽基扁平息肉,随后到国壮内镜中心进一步检查,诊断为侧向发育肿瘤,即一种癌前病变。对此,国壮内镜中心运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将其完整剥离。术后病理显示,该息肉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据统计,仅年第三季度,国壮脾胃肝病科内镜中心顺利完成内镜下切除肠息肉例,其中高难度大肠息肉ESD术11例,部分患者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及粘膜内癌(即将癌变的病理状态),将患者及时从肿瘤的悬崖边缘拉了回来。04预防肠息肉,生活习惯很重要肠息肉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如年龄增长、胚胎异常、基因异常、遗传因素、胆汁代谢紊乱、肠道炎性疾病、饮食性因素等。其中,不良饮食习惯、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肠道长息肉的主要原因。专家提醒,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人群,久坐人群,及吸烟人群等,均是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建议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审核
小壮壮
文字
曹 哲
图源网络
文章已于修改
白巅疯白癜风诚信为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rzl/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