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以年轻人多一些,有两个发病高峰:一个是20岁~40岁,以30岁为最高峰,另一个高峰是五六十岁;但总体上是年轻人多一些。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我国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患病率明显增加。
2前不久有一位患者,40岁,男,1年前开始出现腹泻,严重时每日排便十余次,伴有粘冻脓血,腹部疼痛,劳累和情绪波动时会加重病情,有时又会出现便秘,3~4日排便一次,反复发作,甚至吃的药片也会随大便排出,且伴有贫血,反复发作,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伴有溃疡出血点。病人痛苦不堪,这是何种疾病呢?
3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和高热、腹痛。
1、腹泻:黏液便及脓血便,轻度结肠炎患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便血:可少量或大出血。
3、疼痛:轻度结肠炎患者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涉及全腹,有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4、便秘:结肠炎患者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5、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偶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发热等症状。
6、肠外表现:可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
4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中毒性结肠扩张
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是由于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以至肠壁张力低下,呈阶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从而引起急性结肠扩张,肠壁变薄,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或横结肠。诱因有低血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药物等。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腹胀、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计数增多。X线腹平片可见肠腔加宽、结肠袋消失等。易并发肠穿孔。病死率高。
肠穿孔
发生率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大出血
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输血治疗者,其发生率为1.1%~4.0%。除因溃疡累及血管发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重要原因。
息肉
本病的息肉并发率为9.7%~39%,常称这种息肉为假性息肉。可分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样息肉型。息肉好发部位在直肠,也有人认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多,向上依次减少。其结局可随炎症的痊愈而消失,随溃疡的形成而破坏,长期存留或癌变。癌变主要是来自腺瘤样息肉型。
癌变
发生率报道不一,有研究认为比无结肠炎者高多倍。多见于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小肠炎
并发小肠炎的病变主要在回肠远端,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痛,水样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进度加速。
5得了溃疡性结肠炎,我们该怎么办才能缓解、控制病情呢?
1、休息。急性发作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直至退热及腹泻停止后,再逐渐恢复活动,慢性持续性清醒病者,可从事力所能及的适度活动。
2、饮食与营养。患者常因腹泻及摄入食物不足而发生营养缺乏现象,故需进食丰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发作期间不要吃含粗纤维过多的蔬菜,水果及谷类,不可饮酒及食用过量的葱、姜、蒜、辣椒等调味品,坚持少吃多餐,应该持续三个月以上。
3、增强治病信心。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情绪等均有助于本病的控制与恢复。
4.要心情舒畅,不要烦躁慌乱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已经表明,行为因素和情绪能对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如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显示出很高的抑郁分数,疾病会显示出很大的恶化风险。这些结果被临床实践所支持,研究表明,情感的消极事件能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
5、要坚持正规治疗,不要滥用药通常情况下患者出现粘液、脓血便症状与肠道炎症有关,但并不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尽管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必要时还要住院治疗,但它不是致命的。即便患有此病,患者同样可以生活得丰富多彩。
6以上内容就是医院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肠胃健康的知识,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