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拥有最大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患者样本的研究,旨在揭示DPPB患者在结肠镜检查中与治疗性干预和活动性出血相关的因素。
文献原文剪影
研究背景
结肠腺瘤息肉切除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因腺瘤发展为结直肠癌而造成的死亡,它是全球最常见的治疗性内镜手术。
息肉切除术后出血(PPB)是该手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该领域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解释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性疗法的益处。
几项研究表明,DPPB的风险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和位置,合并症和使用抗栓药的情况等变量。在高危病变中,DPPB的风险可高达40%。
一般认为,若息肉病变较大,且位于右侧结肠,则止血钳可能有益于预防DPPB,但近期几项研究对此得出了不完全一致的结果,因此这个观点仍有争议。
但目前尚未有一份针对DPPB的指南。
此前,该领域的多数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数少。
并且,由于很大一部分出血是自限性的,因此对于许多患者,治疗性干预的益处值得商榷。
一项决策树建模研究估计,复查结肠镜仅对22%的患者有益。因此,亟待确定需要接受治疗性干预的危险因子,以辅助消化科医生选择合适的患者复查结肠镜。
同样,识别哪些患者可能存在息肉切除术后原位点活动性出血也很重要,这样就可以让特定患者早期接受结肠镜检查,并实现早期止血,同时节省其它患者的医疗支出,减少医源性不良事件。
这项研究是在该领域内,拥有最大DPPB患者样本的研究,研究旨在阐明DPPB患者在结肠镜检查中与治疗性干预和活动性出血相关的因素。
同时,也试图评估再出血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
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针对名息肉切除术后30天内出血(DPPB;71.9%的患者接受了结肠镜检查,2.6%的患者接受了原发性血管造影栓塞术,25.5%的患者无须干预)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项研究从年1月持续至年9月。
研究人员收集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
主要结果是有接受治疗性干预的需要和结肠镜下活动性出血的存在。
研究结果
对治疗性干预措施的需要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独立相关(P0.05):
?抗血栓药的使用;
?血红蛋白降低2g/dL;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合并症。
在结肠镜检查中,共名患者被发现存在出血点,其中74名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
能显著增加活动性出血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频繁使用抗凝剂(比值比OR,2.6;95%CI,1.5-4.5);
?息肉位于左侧(OR,1.95;95%CI,1-3.8);
?之前接受过电凝治疗(OR,2.6;95%CI,1.1–6.1);
?息肉带蒂(OR,1.8,95%CI,1-3.2)。
总体而言,该队列中有43%的患者不需要任何止血疗法。即使不经过干预,再出血(6%)和由于出血量较大而需要接受输血的比例也较低。
总结与讨论
该项研究为迄今为止DPPB患者的最大研究,研究发现,在DPPB人群中,几乎有一半的患者不需要任何干预措施,因此研究认为,在该群体中存在过度的结肠镜干预操作。
此外,这项研究还确定了息肉切除术后活动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的确定可帮助消化科医生及时识别息肉切除术后最有可能受益于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参考文献:E.RodríguezdeSantiago,M.Hernández-Tejero,L.Rivero-Sánchez,etal.Managementand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