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拿到检查报告,看到有“肠息肉”的时候,你是否心中一颤?肠息肉是个啥,距离肠癌有多远?
接下来小编就带你认识一下何为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是什么?结直肠息肉是生长在肠内层表面的赘生物,通俗地讲,就是长在肠管内的肉疙瘩。在息肉早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但当息肉逐渐受刺激而进一步生长,其往往有可能产生恶变,进而演化成肿瘤。
结直肠息肉有几种?结直肠息肉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非肿瘤性息肉,二是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此类息肉通常不会癌变,定期观察即可。而肿瘤性息肉是腺瘤性息肉。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越大,恶变成结直肠癌的风险也就越大。研究表明,当腺瘤性肠息肉长到1~2厘米,癌变几率为5%,而长到2厘米以上,癌变几率就增长到约25%~50%。
哪些人需要警惕结直肠息肉?任何人体内均有可能生长结直肠息肉,而其中,有部分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包括:
1.超过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肥胖;
3.长期吃高脂肪、加工肉制品,低纤维饮食;
4.过量饮酒、吸烟、缺乏锻炼、2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5.家族中有结直肠癌或结肠息肉病史。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所受的刺激也越来越多,肥胖、高油脂饮食、加工肉制品等均会对肠道黏膜造成较大刺激,更易诱发结直肠息肉。
而家族中患有结直肠癌或结直肠息肉,往往存在某些特异基因的突变,进而诱发结肠息肉产生。故应提高警惕。
结直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结直肠息肉生长常常并无明显症状。故定期行肠镜检查,切除结直肠息肉,这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早期发现肠息肉,在其尚未恶变之前完全切除,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部分带有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也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症状,包括:大便带血、黑便、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贫血等表现。
大便带血
大便带血是结直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常常容易误认为是痔疮而忽视。痔疮出血通常是便后滴血,且颜色鲜红,而结直肠息肉诱发的出血通常混在大便中间。
黑便
黑便是结直肠息肉出血与大便混合后,使排出的大便颜色呈黑色。但有些食物也会诱发大便颜色改变,如:猪血、猪肝甚至桑葚果酱等也能使大便颜色变黑。
大便习惯改变
若是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便秘及腹泻则要提高警惕。尽管仍有很多因素影响排便习惯,但突然出现无诱因的便秘或腹泻则很有可能提示结直肠息肉的产生。
腹痛
巨大的结直肠息肉能阻塞肠道,大便无法排出引起腹痛。
贫血
持续性大便带血将导致人体丧失大量血细胞,继而会造成贫血,出现相关症状,如头晕、气促、面色发白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医院明确诊断。
如何确诊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最常用、最有效的检查方式为结肠镜检。目前有无痛结肠镜和普通结肠镜两种类型。无痛结肠镜在检查中处于全身麻醉状态,故检查较为舒适。普通结肠镜在清醒的情况下镜检,费用较便宜。两者效果并无差别。
结肠镜通过一软镜,从肛门口进入肠道,观察大肠表面有无息肉、溃疡、肿瘤等改变,并对息肉等疑似病变组织,活检或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明确结直肠息肉性质。
如何治疗结肠息肉?肠息肉的治疗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息肉是否为恶性息肉(肿瘤)
2.息肉的数量
3.息肉的部位
4.息肉的大小
大多数息肉在结肠镜检中即可切除,并进一步病理确定是否为恶性肿瘤。若排除恶性肿瘤,则1年后复查肠镜。若息肉已经突变成肿瘤,则需寻求专科医生进一步治疗,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案。
如果存在大量结直肠息肉,则要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了解家族史,对于家族性息肉病或其他息肉相关综合征,早期行全结肠切除术能有效避免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且建议家族中的直系、旁系亲属,无论有无相关症状,均需尽早行肠镜及基因检测,明确有无结肠息肉和致病突变基因。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