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我院肛肠科完成首例结肠镜下息肉

E

M

R

近日,我院肛肠科马玲主任借助医院合作的优势,在我院麻醉科谢铁骊主任及刘庆民医师、胃肠镜室李静、王洁及各位护士协助下,与二院专家联手合作,成功开展了2例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这在我院尚属首例。

随着消化内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良性及恶性的消化道肿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而传统治疗就开腹手术切除肿瘤,手术令病人承受了巨大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导致昂贵的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

手术并发症。随着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及各种微创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的良恶性肿瘤可以应用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切除,使病人在检查胃肠镜的同时就把肿瘤完全切除,减少病人承受的痛苦,减少创伤,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什么是胃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就是在胃肠道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胃肠道息肉按其所在病变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以结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

胃息肉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伴有合并症时才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出血;幽门部带蒂息肉凸入幽门时往往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

结肠直肠息肉症状比较常见,结直肠息肉如果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粪内有血液和黏液,表现的症状为大便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混有黏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

胃肠息肉的分类及危害?

  息肉组织学可分为4类: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炎症息肉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上不会癌变。而腺瘤型息肉又分有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据研究,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5%-40%,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

  

胃肠息肉如何处理?

目前高频电凝切除为内镜治疗息肉中重要又最常用的一种。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将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被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彻底止血。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病人无痛苦,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另外还有氩气刀治疗、高频电灼、激光治疗、微波治疗、注射摘除、冷冻疗法、活检钳除法、分期批摘除法、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等方法。

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后都有哪些注意的呢?我院九病区肛肠外科护士长韩素丽介绍:

胃、十二指肠息肉摘除术后应禁食,排气后进流质饮食1天,继而进无渣半流质饮食3天。肠息肉术后排气后即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1周内忌粗糙食物。

·肠息肉患者多半有贫血,应补铁、维生素、叶酸等及时纠正营养不良。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上不能吃易产气的食物像牛奶,花生,瓜子等食物。

·切除了息肉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肛肠科马玲主任说当然不是,鉴于患者胃肠息肉易复发,息肉术后应密切随访。一般认为,单个腺瘤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一次,阴性则为1年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一次,随访时间不少于15年。

新技术的开展代表了新的方向,新的征程,未来我院致力于将开展以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和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为代表的内视镜手术作为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及粘膜下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更好的造福沛县人民。

供稿:肛肠科马池

编辑:宣教科

赞赏

长按







































专业治疗皮肤白癜风
甘露聚糖肽针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rzl/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