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专科医生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健康问答专家09-:56
赞
踩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的回答了,为什么我还是选择回答?不怕重复吗?是的,我下面的回答内容很可能和其他答有重复的地方,但我更想传播和强化另一个比这个问题本身更重要的观念。
这个问题问的是哪些症状“暗示”大肠癌?这个“暗示”用得有点神秘哈,其实,就是“提示”。先简单地说一下哪些症状“暗示”大肠癌?因为前面已经有很多的回答。
大肠癌的表现,首先当然就是大便方面的问题:排便异常,排便习惯改变,比如便频,也就是大便次数比以前明显增多了,还有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不尽的里急后重感,肛门坠胀感等。还有便血,也就是大便带血,也要重视。
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能会有肠梗阻的表现,比如腹胀腹痛、无大便(停止排便排气),也可能会有呕吐表现,但不一定明显。
另外,也可能会有消化不良的表现,比如中下腹部的胀满不适感,食欲欠佳,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长期如此,要警惕消化系统肿瘤,其中包括大肠癌。
大肠癌也可能在腹部摸到包块,或者医生通过肛诊摸到包块(低位直肠癌),身上摸到包块,这个大家都会特别重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能的症状表现可能跟大肠癌有关,比如贫血,体重减轻,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这些症状表现就是得了大肠癌?当然不是!那是不是没有这些症状表现就是没得大肠癌?也当然不是!这正是我下面要说的。不只是大肠癌,几乎所有癌症都没有什么特异性的症状,也就是说,所谓的症状,常常是很不可靠的,因为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疾病引起的,而同一种疾病也可能有多种症状。就拿便血来说吧,大肠癌可能会有便血,而肠炎,痔疮,其他的肠道疾病,其他的癌症比如胃癌,比如卵巢癌,子宫癌等都可能会有便血,而通常从概率来说,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癌症的分期偏晚(不是绝对)。
既然你说到80%的大肠癌发现时已是晚期,那说明你知道早期发现的重要性,而你问这个问题是希望能早期发现,但想通过症状来“暗示”大肠癌,较难在早期发现大肠癌。那怎么办?
主动进行筛查!在身体没有出现异常时主动去进行筛查。大肠癌是国际公认的可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并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
通过什么手段筛查?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最有效的筛查方法就是结肠镜,其他还有乙状结肠镜、结肠钡餐造影检查、CT结肠成像、大便潜血试验、大便DNA等。
什么时候开始筛查?一般风险人群建议50岁开始筛查,高危人群可提前进行,而且筛查的间隔时间要更短。具体如何操作,医院的肿瘤科或消化科咨询。这里最关键的科普是,大家一定要建立主动筛查这个理念,不要总是等到有了症状才去就医。(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6评论
肿瘤专家何大夫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05-:57
赞
踩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五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由于将近80%的大肠癌发现时已属于晚期,所以该疾病死亡率也非常高。大肠癌如何能早期被发现,哪些症状暗示者有可能得了大肠癌呢?
由于大肠主要是排泄粪便的场所,所以大肠癌最主要的早期表现要从大便上找线索。莫名其妙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胀、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直肠癌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右半结肠癌病人中有这种,肉眼可见的便血者占36。5%。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
评论
百科名医百科名医官方头条号悟空问答战略合作伙伴07-:09
赞
踩
大肠癌早期有哪些征兆?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乏力、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1.结肠癌
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及腹部包块。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容易引起肠梗阻,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
2.直肠癌
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便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与成形粪便混和或附于粪柱表面,误诊为“痔”出血。由于病灶刺激和肿块溃疡的继发性感染,不断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误诊为“肠炎”或“菌痢”。癌肿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大肠癌早发现三个月,可以多活三十年!早期结肠镜筛查对大肠癌治疗十分重要。大肠癌早发现三个月,经过治疗后,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治疗费用,减轻很多痛苦,而且可以多活三十年。结肠镜筛查还可以发现肠息肉等癌前病变,同时将其摘除,从而避免发展为大肠癌。
预防大肠癌首要方法,就是改变错误的饮食习惯。大肠癌的预防需要做到运动锻炼身体、戒烟及健康的饮食三点,另外要注意减肥,如果从事久坐的工作要注意多起来活动。四十五岁以后的中年人医院做健康体检以早期发现病变。
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不再出现央视主持肖晓琳因肠癌去世这样的惨剧,大家务必管住自己的嘴,注意作息结合,将健康放在首位!
百科名医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87评论
放射科杨大夫中国医院放射科医生健康问答专家08-:26
赞
踩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很高,而且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腹痛为结肠癌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可有反复隐痛、胀痛、阵痛、多发于腹部周边,伴有黑便、腹胀。少数患者以触及腹部出现异常包块为首发症状。如患者出现了柏油杨便及痛、吐、涨闭等肠梗阻症状时,或有明显消瘦、贫血等表现,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粘液血便为直肠癌最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血色可为鲜红。直肠上端肠腔狭窄,易梗阻而导致便秘;又因梗阻处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腹泻;故便秘和腹泻交替多见。有些患者因脓血便误诊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用抗菌素、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无效。肛门指诊在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大部分直肠癌在肛门指诊时有阳性发现,如硬块、肠腔狭小、赘生物、溃疡及指套染血等,涂片显微镜下往往可见癌细胞。
内窥镜和钡剂透视是诊断大肠癌的重要手段。在直肠、乙状结肠癌患者中,乙状结肠镜检查,肠壁有赘生物、溃疡及出血等。钡灌肠造影可见肠腔不通、充盈缺损、赘生物、肠壁僵硬、肠腔狭小等。纤维结肠镜检查,直观准确,可做活检,有很高的确诊意义,可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很困难,若出现以下几项必须引起重视:(1)粘液血便经抗菌素治疗无效,或粘液血便短期2次发作者;(2)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3)反复腹部隐痛、胀痛、阵痛;(4)柏油样便排外上消化道出血者;(5)肠梗阻;(6)反复腹胀或并肠型,腹部发现包块者;(7)禁食肉和血3d后大便潜血阳性者。
总之,40岁以上,有上面任何一项或几项者,均要做排癌检查,常规做肛诊、钡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其实,结肠癌早期的症状并不典型。最好的办法是在出现症状前就发现病变。筛查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目前最有效的,国际推荐的筛查方法是内镜+病理检查。
在筛查起始年龄的选择上,由于大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发达国家普遍把50岁作为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在我国,关于起始年龄并无统一标准,曾有观点认为中国人群的大肠癌发病率高峰年龄早于国外,因此建议将起始年龄定为40岁,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肿瘤登记制度的逐步完善,将50岁作为中国人群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已经得到认可。但接受筛查者的年龄越大,其检查风险也越大,甚至风险可能大于收益,因此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认为应该为75-85岁人群制定更为个性化的筛查策略。
关于大肠癌的几个要点:
1、关键是早期发现:大部分早期大肠癌患者都有小量的出血现象(有一些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不管有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老年人都要做肠道检查,或购买大肠癌试纸自行测试。
2、重点是家族遗传:一个人直系亲属中如有一个或多个人患有大肠癌,其本人极有可能存在着与大肠癌相关基因的遗传因素。在一定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患大肠癌。因此,对于这类人群,了解其家族史、定期做体检非常重要。
3、饮食结构重调整:有些人体检时也很正常,但常常会出现怠倦、无力、头晕、眼涩、记忆力减退等现象,这就意味着你的身体已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会使免疫力低下。特别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改变单纯的饮食结构,少吃热量过高及煎、炸、烤食品,少饮咖啡、不嗜酒,尽量减少肠道的“二级胆酸”附着,多吃含纤维素的食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防止便秘并及时清除肠道毒素;有多年不愈结肠道炎症的病人,必须定期进行防癌检查,切不可采取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的态度,以免延误治疗、悔之晚矣。
总之,要想有效地防止大肠癌等癌症,必须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肠道不适及时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3评论
品味咖啡的苦涩07-:12
赞
踩
肠癌是指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近几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数据显示我国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肠癌,而且绝大多数发现时都是中晚期。更可怕的是,中国肠癌年轻化趋势特别明显。美国人肠癌平均发病年龄是69.8岁,但是中国人居然是48.3岁,年轻了20岁,很多都是30~40岁的中年人。
专家表示,肠癌早期症状和痔疮特别相似,因很多人不会意识到,所以被发现时已经到了中晚期。痔疮和肠癌的区分?
1、血便:勿与痔疮混淆。
痔疮出血:是血管出血,好比“水管漏水”,出血量大,血液鲜红。
肠癌出血:是糜烂面出血,就如“墙面渗水”,渗血量小,血液暗红。
2、蛋清样或脓样粘液分泌:肠癌出血伴有蛋清样或脓样黏液。
3、排便规律的改变:肠癌肿瘤的反复刺激使患者有排便不尽感,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腹泻交替、次数增多等。
4、肿瘤消耗: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因肿瘤消耗,可导致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
临床上区别痔疮和肠癌,一般做些简单的检查就能辨别,比如肛门指检、纤维结肠镜检查。
肠癌早期出现以下四个症状,要警惕了!!!
一、便血。
血便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痔疮引起的,不会重视。但肠道发生癌变也会有此情况,被忽视,可能就医会被耽误。当粪便通过已癌变的肠道时,会摩擦肠道病灶表面,引起血便;若持续出血,可能会导致贫血。当便血呈暗红色,同时排粘液便或者有腥臭的脓血便,医院就诊,早检查早预防。
二、排便习惯发生改变。
大肠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之前排便很规律,每天定时定点去厕所,但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便秘或者拉肚子的情况很频繁。若出现这种情况,不要认为这只是便秘或者是拉肚子,建议医院,做相关检查,排除肠癌危险。
三、便秘和拉肚子交替,便便变细。
若靠近肛门位置发生病变,肠道会变窄,便便不易通过,会导致便秘或者便便变细,可能会有排便排不净的感觉。同时,因为肠道变窄,为了将便便排出来,肠道就会很卖力的促进便便排出,肠道就会变得活跃,就可能导致腹泻。
四、身体消瘦、乏力,可伴有贫血。
病变的肠道吸收热量会下降,长期如此身体就会变瘦,营养吸收也会不足,长期下去,身体缺乏所需营养,会出现乏力、疲劳,无精打采的症状。病变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肿瘤阻塞,可能会引起肠管狭窄,场内容通过受阻。同时因长期慢性失血,超过身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可能会引起贫血。
中国抗癌协会制订的肠癌遗传筛选标准包括:全球因癌死亡人数25%来自中国。
六类人群易患肠癌
1、有家族肠癌遗传病史者。家庭中有直系亲属患过肠癌者,则其一生中患此病的危险比其他人高出8倍。大约25%的肠癌患者均有该病家族患病史。
2、有结肠息肉的人。大部分肠癌都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也就是息肉,其中柔毛样腺瘤样息肉更易引发肠癌,癌变机率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爱变绿为1-5%。
3、“老年人”。肠癌患者90%以上都是50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各种致病因素刺激肠粘膜时间越长,引发癌症机率越高。
4、有肠癌癌前病变者。比如大肠腺瘤、有过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可增加癌变机率,是平常人的30倍。
5、有不良嗜好的人。比如喜欢吃高蛋白高脂肪、经常在外喝酒撸串的人、口味重的人、抽烟喝酒的人、长期熬夜的人、久坐不动的人等。
6、有盆腔放疗史的人。
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是可控因素,却是占重要因素,有以下6大恶习的人更要警惕。
1、口味重。
比如,偏爱麻、辣、酸、咸、煎、炸、熏、烤八大重口味。习惯吃宵夜,如同让胃肠道长期在休息时间“加班”,重口味刺激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增加肠癌风险。吃腌制的食品也容易引发肠癌,广东潮汕地区的人们喜欢吃腌制的食品,所以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
建议:清淡饮食为主,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宵夜,让肠道得到适当的休息。
2.不爱喝水。
肠道每天排毒过程中,需要水分起到“润滑”作用,粪便才更易排出。
建议:清晨一杯水,稀释血液,促进排便。白天喝水放些茶类,比单独和白开水要更有味,多喝些。比如千里追茶。
千里追茶,也叫黎王草,是一种中草药,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肾经。千里追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粗蛋白、膳食纤维、矿物质等,维生素C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预防癌症的作用。膳食纤维在人体肠道里能吸收水分,刺激肠道蠕动,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肠道疾病等,对调节血糖也可起到重要作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促进体内排毒。
3.无肉不欢。
爱吃肉是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牛肉卖得好的地区,大肠癌发病机率也就越高。另外,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过多摄入也可导致大肠癌病发。
建议:肉类属于动物蛋白,也可选用植物蛋白代替,比如豆腐、豆浆、干豆腐等。可以选深海鱼类和鸡蛋。少摄取饱和脂肪,多选用不饱和脂肪酸类食用油,比如苏麻油。
苏麻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如α-亚麻酸等。
α-亚麻酸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对肠癌有预防作用。医学研究证明,人体饱和脂肪酸过多和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是导致癌症、心脑血管病等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增加摄入α-亚麻酸可以显著地改变这种状态,起到平衡脂肪酸摄入,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
4.长期吃快餐。
特别是现在的上班族,中午饭长期吃快餐,热量高又缺乏纤维素,这也增加了肠癌的发病危险。
建议:最好选择提供中午饭的单位工作。即使没有提供午饭,最好也是中午自备午餐。
5.喝酒、抽烟。
抽烟、喝酒几乎是所有癌症的诱因里都有的因素。
有研究认为,吸烟可以对大肠产生长期性、持续性的慢性刺激,从而诱发大肠癌。
长期、大量喝酒,摄入酒精过量,也易导致肠道粘膜炎症,会影响肠道功能。
建议:控烟、控酒,适量喝酒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助于排出身体垃圾。吸烟也能缓解工作压力,但不要长期、频繁抽烟。
6.一坐就是一天
很多白领,在办公前一坐就一天,久坐缺乏运动,导致肠道蠕动减弱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而且,近年来得大肠癌的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并且城市中得大肠癌的人数多于农村。
建议:适量运动,每天活动45-60分钟,缓解工作压力,消除精神紧张,还有助于预防肠癌。
除了改变坏习惯,对于有过肠息肉、超过45岁的人,建议每3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有条件者争取每年做一次。每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很多疾病、可控的因素。
66评论
健康时报客户端健康时报客户端官方帐号10-:14
34赞
踩
据日媒报道,一位年仅27岁的日本漫画家因大肠癌医治无效过世,年仅27岁,非常令人惋惜。年4月其在推特上报告,自己被检查出患有大肠癌,而且不是早期。
9月26日,有媒体报道,江苏一位被友人称为“烧烤王子”的30岁小伙因患肠癌离世,确诊时已是肠癌晚期,连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了。
过于专属于中老年人的大肠癌,现在也悄悄地盯上了年轻人。近年来公布的数据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八成大肠癌确诊时已是晚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络结肠癌和直肠癌。“目前临床上检出大肠癌时就是晚期的患者占到了接近80%。”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晋表示。
而这原因之一是被误当成痔疮、肠炎治疗,尤其是年轻人觉得自己不会得病,便血常按照痔疮治,吃下火药等,直到医院。
肠癌早期五大信号要知道
大肠癌的发生需要经过从息肉、到腺瘤最终发展成肿瘤的过程。肠癌凶猛,但其实可防可治愈,早期肠癌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几乎可达到90%,基本实现治愈。
因此要注意,如果身体出现如下五大“信号”,就要考虑大肠癌的可能性↓
?大便带血
肠癌的早期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便血!量一般不多,可与大便同时出现或在便后出现。
早期大肠癌出现便血通常是暗红色,且在排便时除了血外,还会有黏液附在粪便表面。有时短时间内总想去排便,但是排出来的除了少量血或黏液外,不会有大便排出。
而痔疮引起的便血,通常为鲜红色,附在大便的表面。经常在排便完后会有鲜红色的血滴下来,严重时血会喷出来。此外,由痔疮引起的便血一般发生在大便较干结的情况下。
?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习惯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或便秘,有时甚至表现为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同时还可伴有肛门下坠和肛门不适感。
?大便变形
肠癌还会引起大便变形,可呈细杆形、扁带形。
?里急后重
肠癌引起排便次数增多时,多半还会伴有排便不尽或里急后重的感觉。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通俗理解就是下腹部不适很想排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
?腹痛、肛痛
患者常见左下腹痛,呈间歇性隐痛,到了晚期则变为持续性疼痛,呈阵发性且逐渐加重。
预防大肠癌
“饮食+运动+检查”三管齐下
饮食:减少脂肪与红肉摄入。粗谷杂粮、薯类、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有利于缩短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及减少结肠上皮接触粪便中的致癌物的机会,减少有害物质吸收,预防大肠癌。
运动:缺少运动久坐是大肠癌又一重要危险因素,坐的时间不宜太长,同时要适当增加活动的时间,提高日常运动量,如每天慢跑30分钟。
检查:一般来讲,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在这阶段,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
对于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如结肠息肉病史、大肠癌家族史、高脂饮食、肥胖、不爱运动久坐一族等人群,一旦有消化系统的异常表现,医院直肠指检及肠镜检查。
(本文综合自《健康时报》-03-19《肠癌最易被耽误》、-04-08《爱吃肉也是肠癌危险因素》、-12-03《大肠癌是种富贵病》、-11-07《看血便颜色辨大肠癌》、人民好医生)
健康时报客户端编辑:郑新颖
评论
墨上小筑情感达人头条号美文作者07-:02
赞
踩
大肠癌(结直肠癌)一直被称为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因为它早期时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等患者出现便血等症状时,医院检查,往往都已经是晚期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80%的大肠癌发现时已是晚期
虽然大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到达60%~70%,但临床上确诊的患者当中,接近八成已经是晚期!
相对于其他肿瘤,大肠癌的发生要经过息肉—腺瘤—肿瘤等病理过程,从临床前期病变发展到肿瘤,时间较长。如果能在早期就发现病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其实可以到达80%~90%。
如果你已经超过45岁并且还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大便频繁等,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有这些症状要留心
如果突然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多留心,医院做筛查:
排便习惯的改变
早期可出现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随着肿瘤持续增长,导致肠腔狭窄出现进行性便秘。
腹痛腹胀不适
肿瘤持续增长,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胀痛不适,往往是隐痛不适,可无胃肠道症状。由于缺乏特异性,常不被引起注意。
便血
便血原因主要为大便与肿瘤表面摩擦所致。随着肿瘤不断生长,肿瘤出现坏死、溃疡而且分泌物增多,便血量增大,血呈鲜红色,当血液在肠道内存留时间较长时即为暗红色,多与粪便相混,有时还会出现血块。
贫血
肿瘤生长需要大量血液供应。所以随着肿瘤的逐渐增长,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但不是贫血越重病人越晚期。部分右侧结肠癌病人往往首先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疲劳症状。
你是高危人群吗?
有以下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可得注意了,很可能你就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超重肥胖
“一胖百病生”的说法一点也没错,超重或肥胖人群罹患及死于大肠癌的风险会高于体重正常的人,而且大腹便便的男性“中招”几率会更高。
吃肉过多
如果你是个平时无肉不欢的人,喜欢吃大量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和加工肉类(如热狗和一些午餐肉),那么患大肠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吸烟酗酒
长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容易罹患大肠癌。大肠癌已被证实与酗酒相关。建议男性每天不超过两杯,女性不超过一杯。
缺乏运动
长期缺少运动,肠道蠕动会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会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从而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
饮食过精
饮食过于精细,体内就会缺乏膳食纤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会延长,造成肠道对废物再次吸收,长此以往,患大肠癌的概率将大大增高。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