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肛门息肉
肛门息肉是指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带蒂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可突入肠腔上下移动。其蒂的大部分是肠黏膜由于肠蠕动或粪便牵拉延长所致。肛门息肉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少数可恶变。肛门息肉单发性居多,多发性的占少数。
通常肠息肉按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以下几型:
腺瘤性息肉
较多见,多呈隆起型、扁平型、凹陷型,可有蒂、亚蒂或无蒂。是明确是否存在恶变,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其恶变风险大。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可见于炎性肠病、血吸虫病等。
基本病因
慢性炎症刺激
大便中粗渣长期停留,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可使细胞的增殖增加、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等,可能形成息肉状突起。
遗传因素
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它成员发生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其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诱发因素
高脂饮食、富含红肉的饮食、低纤维饮食等饮食习惯,长期便秘、抽烟、肥胖、年龄的增长等,会增加息肉发生。
肛门息肉的症状表现
诱发直肠脱垂
在肛门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粘膜的关系,会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在排便时,如果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诱发直肠脱垂。
便血
无痛性便血,是肛门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有部分可能一直无便血症状。
一般表现为排便中或排便后出血,色鲜红,有时大便表面附有少量血液,或者将手纸染红。出血量一般较少,若排便时挤压致使息肉脱落,息肉体积大且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
大便形状改变
压迫排便,改变大便的形状,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粪块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迹。
肠道刺激症状
当肠道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伴随症状
当肛门息肉发生后,有一部分可能会出现无痛性便血的症状。长期慢性便血的患者,在就诊时可能存在贫血相关症状,如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等。
预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