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

早期白癜风能治疗么 http://m.39.net/pf/a_6698604.html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其它部位,是一种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为10-15%。虽然EMs的诊断比较简单,但病理学需要弄清楚其中的组织学变异,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polypoidendometriosis;PE)的诊断就非常困难。Parker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部分EMs的息肉样特征,Mostoufizadeh和Scully也报道了部分EMs与子宫内膜息肉有着相同的组织学特点。本研究包括15例PE,部分符合Mostoufizadeh和Scully最初严格的标准,另有一些和Parker标准一致,研究PE这两种亚型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很有意义。新近研究表明在位子宫内膜息肉间质细胞p16表达阳性,于是作者比较了CD10和p16在PE和NPE中的表达情况。

材料和方法

所有标本均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采用苏木精、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两组病例进行比较,包括患者的年龄、子宫内膜的组织学特征,但没有激素治疗的信息,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NPE对20例患者共搜集22个活检或切除标本,在近两年的EMs数据库中随机选取,EMs发生在盆腔腹膜不同的解剖部位,包括子宫浆膜(n=5),卵巢(n=4)、直肠和阴道(共存n=3),阑尾,输卵管和输尿管(共存n=2)和盆腔淋巴结(n=1)。

PE15例PE临床表现为局部包块,取材来自囊壁,或相邻粘膜或浆膜表面。具体部位:卵巢(n=5)、盆腔腹膜和阴道(共存n=3)、输卵管(n=2)、结肠和阑尾(共存n=1)。将PE分为两组,与传统EMs相似的病例为组1,腺体外形不规则,但相对均匀一致,内衬上皮为增生期子宫内膜样改变,在大多数病例间质成分与基底或增生期子宫内膜相似,其中2例阑尾和输卵管病变发生在妊娠患者,间质细胞呈蜕膜样改变,腺上皮类似正常子宫内膜;组2腺体和间质成分类似在位子宫内膜息肉,腺体大小不等,局灶囊性变,内衬上皮化生,可见黏液纤毛和/或嗜酸性粒细胞,间质细胞丰富、卵圆形或梭形,由丰富的胶原纤维分隔,厚壁血管并不明显。

免疫组化分别进行p16和CD10免疫组化染色,对其在上皮和间质中的表达情况分别进行评估。

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的汇总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和最小值和最大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年龄、间质和上皮p16和CD10表达,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

结果

NPE患者平均年龄40.1岁,11例有匹配的子宫内膜组织学结果,5例为正常子宫内膜,3例为子宫内膜息肉(其中1例不典型增生),2例G1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CD10阳性表达率为%,p16阳性表达率为85%,平均阳性细胞比率为33.8%(0-80%)。间质细胞p16阳性比率在EMs不同病例和不同病灶间大不相同,但在腺体和囊腔染色基本一致,而在肌纤维间质和腹膜下病灶p16局部表达,在一些情况下,反应性肌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间质和内膜交界处的内皮细胞p16阳性表达,12例标本中上皮细胞p16阳性表达率为60%,呈灶性,仅单细胞或小条状,而腺体不染色(呈镶嵌图案),偶尔有整个腺体均染色阳性。

PE组例标本组织学类似NPE,病变涉及阴道(n=3)、卵巢和输卵管(共存n=2)、盆腔腹膜、结肠和盲肠(共存n=1)。卵巢EMs取自囊壁结节,腹膜病变来自子宫浆膜表面,阴道、输卵管、结肠、阑尾病变则分布于粘膜表面,形成分散的息肉样结节,进而影响相邻的间隙,全部3例阴道病变临床诊断均为“息肉”。患者平均年龄43.4岁,4例患者同时有子宫内膜标本,2例为正常子宫内膜,1例为子宫内膜息肉,1例为原因不明的非坏死性肉芽肿。所有病例间质细胞CD10表达均为阳性,但表达较弱,2例蜕膜细胞局灶表达,8例间质P16染色,阳性细胞率均值为40%。

第1例孕妇阑尾病灶观察到蜕膜细胞中P16广泛间质染色(80%),第2例孕妇为输卵管EMs,约50%的蜕膜间质细胞p16阳性。鉴于这些研究发现,随机选取6例流产的子宫蜕膜标本,观察p16表达情况,所有病例蜕膜细胞均表达P16,但阳性细胞的比例相对偏低(平均10%,0~30%)。本组标本9/10例上皮细胞p16阳性表达,与NPE一致,p16通常为局灶性分布(阳性细胞比例均值为20%),与对应的间质细胞染色无明显关联。

PE组25例PE组织学相似在位子宫内膜息肉,3例在卵巢巧囊内可见散在的腺体结节,2例在子宫浆膜面可见明显的息肉样病变,患者平均年龄59岁,3/4例患者在位内膜标本为子宫内膜息肉(1例合并不典型增生),另1例为不典型增生。所有标本显示间质CD10和p16表达,后者阳性细胞比例均值为70%,3例与NPE一致,间质p16染色在息肉和非息肉区域阳性染色,前者染色更为广泛。所有病例上皮细胞p16均阳性表达,阳性细胞比例均值为58%。

统计分析发现组2患者较组1和NPE组年龄偏大(P分别为0.,0.),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组2无论间质和上皮p16表达均强于组1(P分别为0.,0.)和NPE组(P=0.,P<0.),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讨论

PE是一种少见疾病,多见于病例报道或小系列研究。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是24例的报告,发现PE在老年妇女中多见(60%的患者年龄超过50岁),本研究结果与此相同,年龄的差异原因可能与PE患者的激素治疗有关,如三苯氧胺。

值得注意的是,PE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可多灶分布,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而行放化疗。本研究表明,PE组织学亚型有以下不同的特点:①一些病例组织学类似NPE,但病灶分布于粘膜或浆膜表面,或囊腔,容易发生息肉样生长。该亚型占多数,本组有10/15例,与NPE有相似的年龄分布和p16基因表达,该亚型和NPE本质类似,息肉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局部解剖因素。②PE的另一亚型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学更接近,与MostoufizadehandScully最初描述的一致,形态学的相似性在随后的系列研究中被报道,厚壁血管是子宫内膜息肉的显著特点,在PE中也被描述,但本研究没有体现。有趣的是,该亚组3/4患者子宫内膜标本中可见息肉,这种相关性在先前的研究中也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rzl/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