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关数据显示,患有结肠息肉的人结肠癌发生率是无结肠息肉者的5倍。
由此可见,能提前知晓结肠息肉的存在,对于防治结肠癌至关重要。
一、结肠息肉是什么?
临床上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出现的隆起病变,若病理性质不明,则用“息肉”描述。结肠息肉就是生长并隆起于结肠黏膜的病变。
根据癌变风险大小,可将结肠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种。传统腺瘤和锯齿状腺瘤都属于肿瘤性结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而像增生性息肉等非肿瘤性息肉则一般不会癌变。
另外,腺瘤大小跟癌变风险也息息相关,腺瘤≥6mm癌变的发生率高于腺瘤≤5mm,且腺瘤越大癌变风险越大。
二、引发结肠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诱发结肠息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饮食因素
长期进食过多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结肠息肉发生率会明显增高。如肥肉、烧烤、豆类、糕点等食物。
2、疾病因素
肠道炎症疾病会导致结肠发生炎症性息肉,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疾病。
另外,胆汁代谢紊乱会使得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堆积在肠道内,从而诱发结肠黏膜出现腺瘤性息肉甚至癌变。胆汁由肝脏代谢所产生,若患有肝脏疾病使肝脏代谢出现问题,需留意做肠镜等肠道方面的检查,诊断是否患有结肠息肉。
3、遗传因素
在结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肠息肉的可能性会明显升高。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癌变。如果有家人患有结肠息肉,医院做结肠检查。
如果出现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鲜红色的血,大便伴有多量粘液或为粘液血便,便秘或便次增多,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等症状,则有可能是患有结肠息肉,医院做检查。
三、发现结肠息肉后如何应对?
(1)根据具体状况选择息肉切除与否
1、腺瘤性息肉
若腺瘤≥6mm,癌变风险颇高,应当切除;
若腺瘤≤5mm,可定期观察,但如果是小而偏平且难以区别是腺瘤还是癌时则应该切除。
2、增生性息肉
若息肉≥10mm且处于右侧结肠应当切除,因为很难与无蒂锯齿状腺瘤区别;
若息肉≤5mm且处于乙状结肠,可定期复查。
(2)息肉切除检查很重要
1、病理检查
可以帮助区分息肉的性质和类型。
2、结肠镜检查
若腺瘤多个且>10mm,每年复查1次;若腺瘤<10mm,三年内复查1次。
(3)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
1、要少吃肉类和甜食
如红肉、成品肉类、甜品等要少吃。
2、要多吃膳食纤维
如水果纤维、谷物等食物。
3、要戒烟
吸烟可使发病风险增加1.27倍。
4、要控制血糖
高血糖可使发病风险增加27%。
5、要控制体重
体重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发病风险增加19%。
点击阅读原文,与知名专家1对1交流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