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息肉里的大隐患
张工今年45岁,是某网络公司的的一名IT人员,一年医院内窥镜中心做了肠镜检查,结果发现肠道中有两粒米粒大小的息肉,病例显示是管状绒毛状腺瘤。
当时医生告诉他,癌变几率虽然小于绒毛状腺瘤,但也不能忽视,要尽早切除,以防后患。
当时张工觉得息肉那么小,也没太在意,同时一想到做肠镜的痛苦,后来也就一直没有复查。
但这次明显便血,着实把张工吓了一跳,张工赶紧再次预约了肠镜,病理结果显示已癌变!
幸好发现及时,尽快切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结直肠息肉是怎样一种存在?
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分布于结直肠的各个部位,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肠息肉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肠镜检出率可达10%~30%。
肠息肉大多并无症状,严重时表现为便血,颜色暗红,并伴有粘液,出血量可多可少,一旦便血一定要做肠镜明确病因;多数息肉是因腹泻、便秘等症状就诊,做肠镜时附带被发现的。
肠镜是主要的息肉检出手段,但也容易漏诊,漏检率达到20%~30%。一次肠镜检查不代表没有息肉,需要定期复查。
95%的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由腺瘤发展为癌也是一个长期的慢性过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
因此,根据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每年都做肠镜复查不但没有必要并且也不现实,尤其是在大规模健康人群中复查肠镜更不具有可行性。免疫定量便潜血试验可大大提高
肠镜检查的有效性
免疫定量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便易行、应用于大肠癌早期筛查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日本荣研公司OC-全自动粪便血红蛋白分析仪和便潜血试剂(免疫乳胶比浊法),定量检测粪便中肉眼难以识别的微量出血,对大肠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免疫定量便潜血试验安全、准确、经济、便捷,填补了我国大系列健康人群下消化道肿瘤筛查的空白。
专利采便管,干净卫生,居家、单位都可以采样,不耽误工作和生活。采完样的便管密封性好,不产生臭气,常温可保存7天,冰箱冷藏可保存14天,便于邮寄。数值化检测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可靠。
免疫定量便潜血试验阳性再去做肠镜,可大大提高肠镜检查的有效性。目前,免疫定量便潜血试验+肠镜精检是筛查结直肠癌有效的手段。
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欧洲等国家,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已成功推广近十年。
共识推荐
欧洲大肠癌筛查与诊断指南与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都强调了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对筛查结直肠癌的重要性。
亚太结直肠癌筛查共识也建议:应该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在选择筛查工具方面,建议高危人群使用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和结肠镜结合的方法,平均风险的人群更适合应用定量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而不是愈创木脂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
年《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中也积极推荐,采用连续的免疫法粪便潜血定量检测来筛查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
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定期进行免疫定量便潜血筛查,阳性再结合肠镜精检,防微杜渐,防患大肠癌于未然,才能健康“肠”在!
转载自北京柏诺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超值体检套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