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3岁,因大便带血1年余,一直按痔疮治疗,效果不佳,来我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结果提示:结肠息肉(大小约7cm*8cm)。
图中息肉只为冰山一角,若干分叶中的几支,而蒂部较粗,滋养血管丰富,一刀下去可能飙血了。和病人反复沟通后,决定为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如此巨大的息肉如何破?元芳,你怎么看?精心设计手术方案,严密部署手术步骤,器械到位,人员到位。结果都是一个切,可是选择方式确是千变万化。手术医生必须要灵活,针对不同的病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量体裁衣,方能得体,方能完美。而术中我们最怕的是什么?出血。那么什么呢方法可以避免出血?尼龙绳联合钛夹套扎息肉根部,阻断血流。再行圈套器圈套切除。“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最终“连根拔起”。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腺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术后三个月复查肠镜:发现便血不必惊慌,请立即就医
一般人的正常大便应该是每日1次,质软,成形、无痛苦,粪便的颜色与所食食物内容有一定的关系。若发现大便带血,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的一种消化道症状。一般来说,肉眼所见的便血原因主要有: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及肛隐窝炎等。
若是长期便血不予治疗,极易造成患者贫血,进而影响身体其它正常机能。一旦发现便血情况,大家也不要惊慌,可通过便血的色及量两方面来初步判断便血发生的原因。
1、内痔:内痔导致的便血,多因排便时粪块擦破隆起的曲张痔静脉团,或排粪用力,或妊娠腹压增加时,血管内压力增高所致。此种便血一般血色鲜红,血液附在粪便外或便后滴血,少数为射血,不含黏液,无疼痛,多数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2、肛裂:肛裂便血的特点是出血量少,少量鲜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滴血,或仅染便纸,大便时常伴有肛门撕裂样疼痛,便后疼痛可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
3、直肠息肉:直肠息肉的出血多见于儿童,便血特点是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无疼痛,大便次数及性质基本正常。结肠息肉,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家族史,出血量多,并伴有腹泻,可因反复出血而造成贫血。
4、直肠癌:直肠癌的便血特点是血色暗红或紫红,量少,混有黏液及恶臭气味。常有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增多交替出现的病史。
5、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为黏液性血便,有腹泻史,其特点是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并常伴有下腹或左下腹疼痛。
6、肛隐窝炎:便血量少,常伴少量黏液,肛门部有下坠、烧灼感,排便后症状加重。
一般肉眼所见便血多是下消化道出血,尤多见于直肠及肛管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以上甄别各类便血的方法虽简单有效,但很多人并不能准确判别血便颜色的深浅。
所以,便血刚刚发现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正规肛肠专科就诊,提供确切病史,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关的肛镜、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以明确诊断病情、对症治疗,切勿胡乱吃药或者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使许多疾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发现息肉要及时切除1、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分布于结直肠的各个部位,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肠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见,肠镜检出率可达10-30%。2、肠息肉大多并无症状,有的表现为便血,出血量可大可小,一旦便血一定要做肠镜检查明确病因;多数息肉是因腹泻、便秘等症状就诊查肠镜检查时附带被发现。3、肠镜是最主要的息肉检出手段,但也容易漏诊,漏检率达到20-30%,采用无痛肠镜、高质量的肠道准备、肠镜检查时仔细退镜仔细观察大于6-8分钟能减少漏检率,一次肠镜检查不代表没有息肉,需要定期复查。4、息肉生长缓慢,但长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转变为结肠恶性肿瘤,特别是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是结肠恶性肿瘤的主要前期病变,因此,一旦被检出息肉医生会告知你最好择期在肠镜下切除息肉。结肠息肉分类1.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又称为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的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较女性多见,病灶多位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2.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时由于肠粘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大多在1cm以下。3.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又称为化生性息肉。息肉多分布于远侧结肠,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4.幼年性息肉:这种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此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5.腺瘤:结肠腺瘤是结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此类会发生恶变!什么是肿瘤性息肉?对肠道息肉,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根据组织学将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腺瘤就属于肿瘤性息肉,而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属于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或者根据形态分为:有蒂腺瘤、无蒂腺瘤、广基腺瘤等。这种息肉不会自然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为什么要切除肿瘤性息肉?腺瘤有癌变可能,其癌变率主要和腺瘤的类型、大小、数目以及合并上皮异型增生的程度有关。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3%,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锯齿状腺瘤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独特的大肠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正式作为单独疾病类型列入直结肠肿瘤。锯齿状腺瘤形态介于增生性息肉与传统腺瘤之间,以锯齿状结构为特点,其癌变潜能比传统腺瘤更大。虽然其仍然属于良性肿瘤,如果发现,还是尽早手术切除。95%的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期的慢性过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这也和良性腺瘤生长很慢相符合。在这么长的过程内,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并切除它,所以不要不做肠镜检查找任何借口。腺瘤数目与癌变的关联(10年恶变率):单个腺瘤者29.7%,2~5枚者为51.7%~76.9%,6~48枚者80%会癌变。国内报道癌变腺瘤中源于多发性腺瘤者占71.4%,有的观点认为95%以上的大肠癌源于肿瘤性息肉。临床上所见到腺瘤大多为2cm以内大小者,在考虑其处理时不需过多强调癌变问题。对有原位癌变的腺瘤,局部切除定期随诊即可,不必扩大手术。患有腺瘤的病人,切除后仍定期随访,注意新腺瘤发生。40岁后建议做肠镜,及时切除很关键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今年前几个月我们就诊断出多例3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所以建议普通人群的肠镜筛查应提前到35-40岁。结肠镜摘除息肉就可以阻断癌变风险,息肉摘除后要做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及复查时间。大肠长1.5米,每段肠子发生癌变的几率不是平均的,最下端的直肠最容易癌变,60%大肠癌是直肠癌。如果整个大肠里成千上万全是息肉,即为结肠息肉病,这个情况下大肠要全切除,小肠折叠做一个储袋和肛门口做个吻合,大便也能控制得很好,所以部分肠子切除不会影响消化功能。我们在检查过程要掌握镜下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区分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提高自己的诊断率,真正做到“慧眼识肿瘤”,对于肿瘤性的息肉绝不姑息,只有一个字“切”。而在切的过程中,讲究战略战术,以基底切缘阴性为准则,依据息肉的形态,顺势而为。科学家也许更多地付诸于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于感情,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智和热烈的感情于一身,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作者:医院内镜中心主任
编辑:张泽菁联络:dulin
杨喜洋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