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中以结肠息肉最为常见,大约90%的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所以,及时切除息肉很关键。
对结肠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脏器功能损害、花费少的优点。
结肠息肉分类:
1隆起型:(1)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
(2)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3)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无明显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端的最大直径。
2.平坦型(II型):病变为紧贴黏膜面的地毯样形态,可略隆起于黏膜面或略凹陷于黏膜面,病变基底部直径接近或等于病变表层的最大直径,分四种亚型:(1)IIa,表面隆起型
(2)IIb,表面平坦型
(3)IIc,表面凹陷型
(4)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病变最大直径10mm以上。
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有哪些方法呢?
1.冷/热活检钳除法-----适用于对微小息肉的切除。
2.冷/热圈套切除法-----适用于不同大小隆起型病变(Ⅰp型、Ⅰsp型)以及小型(2cm)Ⅰs型病变的切除。
3.内镜下结肠息肉粘膜切除术(EMR)----对于直径接近于2cm的IIa-c型病变及部分Is病变。4.内镜下结肠息肉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直径大于2cm且需一次性切除病变、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及部分早癌、EMR残留或复发治疗困难者,可以实行ESD治疗。
术后注意事项:
一、饮食指导:
术后禁食24-72小时(遵医嘱),以卧床休息为主,协助下床入厕,避免咳嗽、弯腰提重物等增加腹腔压力的动作,遵医嘱给予补液、止血等治疗;
术后1-3天后进温凉流食(遵医嘱),如:米汤(糖尿病患者禁用),面汤,藕粉,少食多餐。
术后3天后进半流食,如:烂米粥,蒸鸡蛋,烂面条,软质蛋糕等,以后逐渐过渡到软食。
饮食均应忌烫,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避免过早进食粗纤维食物、容易产气食物,如牛奶、豆浆、豆腐类。
3.无特殊情况术后无需服用药物。有口服抗凝血药物的患者术后应停药2周,除此之外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所服药物应照常服用。
二、生活指导:
(1)如有金属夹随大便排出是止血夹自然脱落,不必恐慌。
(2)术后避免按揉腹部,避免加大腹压的动作使止血夹过早脱落,不要热敷,洗热水澡以免局部血管扩张导致出血。
(3)1月内勿饮酒,不爬山、跑步、抱小孩、扛重物等剧烈活动或进行重体力劳动。
(4)如出现剧烈腹痛难以忍受、便血、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情况严重的应及时就近急诊就诊。
三、复查:
1.非肿瘤性息肉切除后的随访时间为2-3年一次。
2.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高级别瘤变者随访应每年复查,低级别者可每3年复查一次。
3.恶性肿瘤治疗后的随访每6个月至1年复查。
4.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告知其直系亲属行胃肠镜及相关检查。
内镜腔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