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胃肠息肉,不可

  胃肠息肉就是胃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胃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在未明确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结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在胃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在结肠息肉中,70%-80%属于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当腺瘤大于2cm时,其癌变率超过50%;20%-30%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早期息肉体积小,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随着息肉的长大,有发展成结肠癌的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因此内镜下切除息肉是预防胃肠道癌症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及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切除。大多数消化道恶性肿瘤是由腺瘤性息肉恶变的结果,其由腺瘤性息肉发展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大约需要10~15年时间。因此及时发现息肉、及时处理息肉,即对息肉全瘤切除及全瘤活检,这对预防腺瘤恶变,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治疗,对降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原则是首选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无蒂息肉具有基底广、病灶深的特点,是息肉中切除难度最大的一类病变,容易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附件与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我院消化内镜中心,通过外出进修及自身不断积累学习,已较好掌握这一技术。自医院复诊以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已成功进行5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取得良好疗效,术后随访2周,未发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EMR这一方法相对于传统外科的消化道手术治疗,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且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也明显减少,尤其适合于既往因年老体弱有禁忌症不能或不愿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因此得到广泛应用。现在认为EMR治疗早期癌与手术治疗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且EMR术后患者生存质量较手术治疗的高,早期癌患者生存率达90%,故EMR在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医院脾胃病科兼消化内镜中心张伟主任介绍道。

结肠息肉术前

结肠息肉术后

病理: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瘤变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消化内镜中心成立了质控小组,实行质控小组管理制,每人分管一部份防控工作,人人是指导员也是运动员,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给病患群众提供一个健康、卫生、安全的服务环境,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战役期间,全面梳理制度、环境、物表、地面、人员的防护漏洞,提高质量标准,专人跟岗监督落实,做到不留死角,不遗漏洞。目前常规开展急诊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镜下治疗,其他原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治疗);内镜下取异物;内镜下息肉治疗(圈套摘除术及电灼术);食管狭窄扩张术;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内镜下治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等。

  目前医院脾胃病科病房由仁和楼搬至精诚楼5楼,科室拥有医师9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4名。为节省您的就诊时间,可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rzz/5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