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家对肠道健康越来越重视,在门诊有慢性肠道症状或肿瘤标记物异常的患者很多会主动要求进行肠镜检查。大肠息肉是肠镜检查发现的常见疾病,息肉多数在1cm左右,少数大于2cm,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表面光滑,质软,发现大肠息肉后,肠镜医生通常会取活检,如果活检报告为腺瘤性息肉,则建议进行肠镜下电切治疗,因为腺瘤性息肉是具有潜在癌变风险的,小于1cm的息肉癌变几率极小,1~2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10%,2cm以上癌变几率可达50%左右。肠镜下电切微创、痛苦小,是大肠息肉的常用治疗方法,但是电切后治疗是否就结束了呢?哪些还需要去外科补做肠切除手术呢?
(1)首先,如果肠镜电切的病理仍报告为腺瘤性息肉、或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则不需要再到外科就诊,治疗就结束了。需要告诉患者的是,“腺瘤”虽然带“瘤”字,但是良性病变,它是息肉的病理诊断名称,无需过度紧张。但是,提醒患者的是按要求定期复查!因为息肉电切后,还会有一定复发率,复发率在10%~35%。复查要求如下:单个或2个良性息肉电切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肠镜,连续2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5年复查一次肠镜;多个腺瘤(大于3个)、直径大于2cm、伴有重度非典型增生、大于1cm的广基息肉或侧方生长息肉采用分块切除的,应当在息肉切除术后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若连续两次复查无复发,可延长至2年复查一次。
(2)如果大肠息肉术前活检为良性,采取了普通肠镜电切治疗,病理提示为息肉癌变,部分呈高分化或中分化腺癌,切缘阴性,整块完整切除,可以进行观察和随访。如果病理提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切缘阳性、脉管侵犯,而且非整块完整切除,建议进一步到胃肠外科就诊,进一步接受大肠癌根治术(肠段切除+淋巴结清扫)。
(3)如果大肠息肉活检提示腺癌,在消化内科做了超声内镜和CT等确诊为早期癌,接受了肠镜下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需要严格评估,以决定是否有必要再行补救性大肠癌根治术。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大肠癌诊疗指南都有所推荐,但不同指南推荐细节略有不同。如果病理评估基底切缘阳性,无需讨论,推荐进行大肠癌根治术。那么对于病理评估基底切缘阴性的病人,如果肿瘤为分化较好的乳头状腺癌或管状腺癌、粘膜下层浸润深度小于μm,没有脉管侵犯,肿瘤出芽G1(0~4个细胞;肿瘤出芽是指显微镜下肿瘤的浸润性前缘存在单个肿瘤细胞或细胞群,可以反映肿瘤的侵袭力),定期复查即可;如果病理提示为低分化癌、未分化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或粘膜下浸润深度≥μm或脉管侵犯或肿瘤出芽G2/3(大于5个细胞),则建议进行大肠癌根治术。
作者简介:
申占龙
医院胃肠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
(防疫期间医院官方网站,或在“好大夫”个人网站咨询确认)
申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