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5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因结直肠癌死亡的人数在逐年攀升。正常的肠上皮细胞完全发展至癌,一般需要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时间,其中历经数个阶段的变化。那么,按照正常逻辑去判断,这种需要“冰冻三尺”的恶疾应该很少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悖。
罪魁祸首隐藏在餐桌上去年,有一项新的研究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Cell》上。研究者认为,肠癌会出现越来越“年轻”的现象,很有可能与现代年轻人习惯高脂饮食有关。研究者运用基因手段,使小白鼠的肠道中出现良性的腺瘤息肉,之后不断喂食其高脂食物,结果这些小白鼠体内的腺瘤很快就癌变了。
我们以前讲过,腺瘤性息肉虽然属于癌变可能比较高的类型,但也并非都会恶变,而且真正发展至癌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长期、大量的高脂饮食显然加快了这一过程。
研究者认为,我们肠道中存在30多种胆汁酸,它们帮助消化食物以及吸收胆固醇、脂肪等。高脂饮食会增加两种特定的胆汁酸含量,这两种胆汁酸可以影响肠道的自我修复过程,使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积累DNA损伤并加速恶变过程。
这个结论也解释了很久之前就一直在进行的结肠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即结肠癌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远高于亚洲国家,而日本人在移民到美国,跟随当地的饮食习惯以后,他们的第二代患结肠癌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日本本土居民。当时的研究者就认为,这种现象与当地人的“西方饮食模式”,即以高脂肪、大量红肉类食物、精制甜食、细粮、高脂奶制品等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有很大关系。
肥甘不节制就会成为“腐肠之药”中医将高脂高糖的饮食称为“肥甘厚味”,这其实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肥”是脂肪含量很高的肉类和油炸食品;“甘”是含糖量比较高的甜食;“厚”则是指重口味,常见的就是过咸或过辣的食物。
肥甘厚味这个词等同于“膏粱厚味”,古书中指的是肥肉和细粮,也泛指精美食物。这些吃食过去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得起,所以也把那种富家子弟叫做“膏粱子弟”。但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些高油高糖的食物大家都能吃到,但也让肠息肉甚至是肠癌这些恶疾“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中医对肠癌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当时没有如此具体的命名,而是将其归于肠覃、肠风、肠癖、脏毒、积聚等范畴,相关记载最早可以在《内经》中见到。后代医家不断研究,逐渐摸清了肠癌的发病原因,金元名医窦汉卿的著作《疮疡经验》中形容这类病的病因时,有“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咨食肥腻……纵情酒色”这样的记述。
就中医角度来看,饮食不节制,过度地去吃一些肥甘厚味的食物,很容易损伤脾胃,影响其运化水谷的功能,导致湿热邪毒蕴结肠道,日久而成病,这是肠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国人对于经常食用高脂高糖饭菜的危害,早就有所认识,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在其赋作《七发》中就有“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但现代人反而没有这样的警觉,实在令人惋惜。
所以,“尽量少吃高脂食物”这个建议并非只是说说而已,更是一种颇为实际的防癌方法,尤其对于肠息肉患者,一定要注意清淡饮食,并保持警惕,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