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新洲区45岁医院就医。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内有数百枚大小不等息肉,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理检查提示部分息肉已经癌变。医生为其进行了全结肠切除,术后恢复顺利。
了解其家族史得知,他的父亲50岁时因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去世。月中旬,医生建议他的三个儿子进行了结肠镜检查,发现两个儿子已经出现程度不同的结肠多发息肉。
网络图片
上述病例,为典型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本病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青少年期发病。整个大肠有成百上千的腺瘤性息肉,随着年龄增长息肉变大,发生局灶性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常见的症状是腹部隐痛、腹泻、贫血、乏力、消瘦、黏液血便或少量血便,容易被误认为是内痔或慢性结肠炎。一般肠镜检查结合家族史可以诊断。
网络图片
专家提醒,因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倾向明显,癌变率几乎达到%,所以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史的直系家族成员,在青少年时期就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息肉癌变。可根据息肉多少,分布情况以及有无癌变,选择内镜下切除或者结肠切除等方式治疗。
网络图片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intestinalpolyps)是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大肠息肉多见,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男性多于女性。无并发症的小息肉常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导致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黑便或血便等症状,大肠息肉较早出现大便黏液增多、黏液血便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当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颗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临床表现,称为肠息肉病(intestinalpolyposis)。目前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活检是诊断和鉴别肠息肉的最佳手段。
网络图片
临床分类
01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1)小肠息肉:小肠息肉的发生率远比大肠低,多见于十二指肠,息肉大小不等。
(2)大肠息肉:大肠息肉占肠道息肉的80%,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
02
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类
(1)腺瘤性息肉:最常见的类型,为腺上皮增生形成的真性息肉,此类还包括乳头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
(2)炎性息肉:为肠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而增生而成,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等疾病中发生的息肉样病变。
(3)错构瘤息肉:幼年型息肉、黑斑息肉病的息肉等属于此类。
(4)其他:如黏膜肥厚增生所形成的增生性息肉,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而致的息肉,某些源于类癌的息肉等。
网络图片
典型症状
01
便血
息肉较大时,由于粪便压迫或刺激,可导致息肉表面出现糜烂或溃疡,进而导致出血。患者粪便内可有血和黏液。血多附在粪便表面,色鲜红,量不多,有时会有较大量的出血。
02
排便习惯改变
患者可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患者排便次数增多,或者会有里急后重感(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
网络图片
03
腹痛
小的息肉,患者可无明显的症状,息肉渐大后,常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较大的息肉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肠梗阻、肠套叠,此时患者腹痛明显,且可表现为持续性的腹痛。
来源:大楚网、百度百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