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就是痔疮蔡三军教授别忽视大肠癌

俗话说“十人九痔”,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便血情况时,绝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自己得了痔疮,甚至会按照痔疮的治疗方法自行用药。实际上,便血除了痔疮外,还可能是大肠癌(结直肠癌)的前兆。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蔡三军教授在腾讯医学ME大会接受采访时提醒,便血时最好做检查明确疾病,否则可能耽误癌症的早期治疗。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要当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大肠癌发病率排在第三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还在上升。但和其他癌症一样,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生存率也会相应增加。而便血就是大肠癌最显著的信号之一。蔡三军教授指出,如果出现便血情况,无论性状如何,都应该认真检查排除肿瘤。虽然痔疮更多是滴落的鲜血,而大肠癌则是血液、黏液分布在大便表面或混杂在大便之中,但对于普通人来讲,是无法做出正确区分的,甚至医生单纯凭借大便情况,也可能分不清到底是痔疮还是肿瘤,因此,最重要的是通过专业检查进行鉴别。除了便血外,排便习惯改变时也要警惕。正常情况下,人排便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人每天一次,有些人两天甚至三天一次,这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都能维持在一个恒定的频率,排便的性质与形状也大致不变。但当排便习惯出现显著改变的时候,如:由一天一次变为一天数次或数日一次,大便由成形软便变为不成形稀便或显著变细,频频想解大便却排不出来,或是总有便不净感,这些都可能是大肠癌的警示信号。50岁后应每年做一次粪便隐血检测据蔡三军教授介绍,美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从80年代时候的63.5/10万降到年的39.1/10万,作为二级预防的早期筛查功不可没。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明确的,即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从肠息肉或炎症演变而来的,大致过程为: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腺癌→晚期腺癌。整个过程大概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目前,大肠癌的筛查方法一共有7种,包括大便隐血、乙结肠镜、纤维结肠镜、CT模拟肠镜、磁共振模拟肠镜、大便DNA分析和Septin9。在这7种方法里,最简单、最常用的是大便隐血检查,基本上70%左右的大肠癌可以通过大便隐血检查发现。但大便隐血阳性并不能完全确诊,这时,还需要再做肠镜检查。根据中国现行的专家共识,普通人群50岁后应当每年行一次粪便隐血检测或是多靶点粪便检测,简便易行。而对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如一级亲属里有结直肠癌患者的人,曾经得过肿瘤的人,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或大便习惯改变、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粘液血便的人,40岁以后最好做一次肠镜检查。

来源:体检中心主任之家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健康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别忘了动动手指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您的朋友圈!也可以在文末点一点“在看”,和更多朋友分享你的观点哟~

欢迎向我们投稿或推荐优秀文章,将优秀文章与更多的同行分享、交流。

联系张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rzz/7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