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肠镜检查,最常见的赘生物就是息肉,其中的腺瘤性息肉,其实就是肠癌的预备状态,90%以上的结直肠癌是它演变而来的。
而腺瘤性息肉在50岁之后的检出率非常高。一项研究显示:在例次肠镜检查中,腺瘤性息肉检出率为:50岁前为17%,50~59岁为35%,60~69岁为56%,>70岁为63%。以上数据还不包括结肠息肉病、P-J综合征、进展期结肠癌、肠道准备不合格者及检查失败者。研究显示,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恶变率高达50%,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可达%,且发生癌变的年龄较轻。因此,肠镜报告,以及肠镜活检病理报告,描述最多的是关于大肠息肉的。一般的说,大肠息肉牵扯到两部分专业术语:一个是肠镜的报告,另一个是息肉切除后或活检后的病理报告。很多病人在切除息肉后拿着报告感到很茫然,希望医生有时间给比划比划,解读一番。本文就常见的一些专业术语做一下解读。肠息肉概述人体的肠道黏膜的表面也会长一些突出到肠腔的局限性隆起,这些隆起在没有明确性质前会统称为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根据病理可以细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而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确定性质后,按照部位加上病理诊断学名称,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专业名词,比如:直肠管状腺瘤,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横结肠绒毛状腺瘤,升结肠增生性息肉或盲肠炎性息肉等。肠镜报告1、单发或多发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两个以上就称为多发息肉。
因此如果您的报告写的是多发息肉,一定要看看数目。也许只有两个。
2、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扁平息肉。蒂就是根的意思。想想蘑菇、山楂、樱桃的蒂就好理解了。一般的说,有蒂的息肉切除起来容易的多。
3、息肉的内镜分型1、腺瘤性息肉:是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所构成的良性肿瘤;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多呈无蒂,少数有蒂,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mm;
3、锯齿状腺瘤:特点是表现为锯齿状外观,同时兼具增生性息肉的结构特点及腺瘤的细胞学特征;
4、炎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所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由于炎症刺激导致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息肉形成。
我认为,如果明确是炎性息肉,治疗原发病为主。
什么是高危腺瘤呢?
如果息肉的数目≥3个、直径1cm、病理示绒毛状腺瘤或混合型腺瘤(含较多绒毛状结构成分)、重度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这一类的具有高度恶变倾向,称为高危腺瘤(美国癌症协会)。
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我建议把锯齿状腺瘤也列入高危腺瘤,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温馨提示如果你正在被肛肠疾病或胃肠疾病困扰,一定要及时寻找专业的帮助,你可以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寻求帮助!你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