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
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进行治疗。
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肠息肉切前必须做活检,所有经内窥镜切除的标本,除非组织严重破坏,否则均应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出血少。
热活检钳切除
圈套器切除切除后需要怎么复查?大肠腺瘤治疗后还必须进行复查。
01.低危人群的复查:
大肠腺瘤为单发、带蒂(或小于2cm的广基的管状腺瘤)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低危人群。
治疗后1年复查结肠镜。若为阴性,则每年需要进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并每隔3年复查一次结肠镜。
连续3次阴性者,延长至每5年复查一次结肠镜,期间仍然是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02.高危人群的复查: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组:
①多发腺瘤;
②直径≥2cm;
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
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治疗后3~6月内复查结肠镜,如为阴性,6~9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
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