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大约80%~95%大肠癌是从大肠息肉演变而来,所以,还是得重视大肠息肉。
不做肠镜就发现不了息肉吗?在人体中,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广义上讲凡是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都可以称之为息肉。在肠镜下可以看到息肉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有数厘米;息肉的形态各异,有些长得像蘑菇,有些像桑葚,还有些像突出的小山包;数量上从1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达百粒以上,如家族性息肉病。多数时候,即使肠子内长了息肉,身体一般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一步“进化”过来:
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些人也可以进展得很快。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在年轻时肠道就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变在所难免。
通常来说大肠癌在中老年人群较多见,但在我国大肠癌呈年轻化趋势,这跟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有大肠癌家族史、经常酗酒、吃红肉、加工肉及精制谷物、低体力劳动、吸烟、肥胖等人群患癌的风险也比一般人更高。
不是所有类型的息肉都会转变成“癌”。结肠息肉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的风险也不同,也不是所有的类型都会转变成结肠癌。
有的息肉生长缓慢,没有明显的症状,也不会癌变,可以定期肠镜检查,不一定需要切除。例如,增生性息肉的癌变率就很低,这种息肉是正常黏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属良性病变;再如炎性息肉,它是炎症刺激的结果,往往见于结肠炎患者。
今年2月,有学者对美国佛罗里达州-年获得授权的数据库中多万人群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45-49岁及50-54岁人群结肠镜检查与结直肠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45~49岁的人群中,有19.56万人接受结肠镜检查,其中患有结直肠癌的人数为例,发病率为20.8/10万;有万人未接受过结肠镜检查,患有结直肠癌的人数为例,发病率30.6/10万。50岁以下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将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下调到45岁;与45-49岁未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群相比,在该年龄段接受肠镜检查,能够将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50%。
肠镜检查建议
鉴于目前50岁以下成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增长的趋势,建议将筛查的年龄提前至45岁。只要预期寿命≥10年、在75岁之前都建议继续接受定期筛查。对于76-85岁的成人筛查应基于患者的意见、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史进行个体化制定。医生提醒,对于下列高危人群,应当定期进行肠镜检查,适当提高筛查的频率:
(1)有结直肠息肉病史;
(2)曾行治疗性结直肠癌切除术;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或结直肠腺瘤;
(4)有反复炎症性肠病史;
(5)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6)因其它肿瘤曾进行腹部或盆腔放疗。
以上这六类人建议预约消化内科医生,去评估一下,自己是否需要进行、何时进行肠镜检查。
对结直肠肠镜检查,有些人则不适合做,比如,癌症晚期且扩散转移到腹腔的患者、患有急性或重度结肠炎和放射性肠炎的患者、妊娠期的妇女等都是禁忌人群。
科普指导:
鲍英
市三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二级心理咨询师。医院胃肠内科、肝胆胰内科及内镜中心进修。发表核心及国家级论文10余篇。熟练操作胃镜及肠镜。擅长于消化道早癌、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肠病和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心身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及肠易激综合症等。
SUMMER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