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出现息肉,上厕所时早有提示,别再等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肺癌的第二高发恶性肿瘤。

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家族病史,肠息肉等均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其中肠息肉是罪魁祸首,80%以上的大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也有专家将肠息肉形容为大肠癌的前身。

不过肠息肉演变成大肠癌是需要一定过程的,一般需要经历:

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

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5~10年的时间,90%以上处于肠息肉阶段的人群,症状比较隐秘,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最终很容易演变成大肠癌,但是如果在这一个时间段能够及早做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的话,就能够大大降低大肠癌的患病率,癌变率,甚至死亡率。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一种肠内突出肿瘤,通常指结肠内的息肉。它通常是一种良性的结肠黏膜增生,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成为恶性肿瘤。肠息肉大多数没有症状,除非它发展成大肠癌或大肠腺瘤。

通常,肠息肉是由肠壁或黏膜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突出物,通常具有柄和球形或扁平的结构,并且通常是单发的。肠息肉的大小和形状会因人而异,从数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在肠道内出现息肉是很常见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肠息肉。

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肠息肉?

1、饮食习惯:吃高脂肪、高胆固醇和加工食品可能增加肠癌的风险。

2、肠道炎症:长期炎症引起的黏膜损害可能导致肠息肉形成。

、家族病史:肠息肉的家族病史可能增加患上该病的风险。

4、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会增加。

5、生活方式:缺乏运动、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罹患肠息肉的风险。

肠道里出现息肉,上厕所时早有提示,别再等到中晚期才发现

血便

在排便时可以看到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这可能是由于肠息肉刮伤肠道内膜导致的。

腹泻或便秘

大肠和小肠都可能出现肠息肉,这可能会导致排便问题,例如腹泻或便秘。

肚子痛

肠息肉引起的肚子痛可能是因为息肉压迫肠道壁,或者由于刮伤了肠道内膜引起的。

黏液排泄

肠息肉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增多,排便时可能更多地排出黏液。

一旦发现肠息肉,该如何处理?

一旦发现肠息肉,医生通常会根据息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以及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下是几种通常使用的处理方式:

1、切除肠息肉:通过内镜检查将肠息肉切除。对于大多数的肠息肉,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2、定期内镜检查随访:对于那些有高度风险患者,定期内镜检查常常会被建议,以持续监控肠道的情况。

、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对于保持肠道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摄取足够的水分,减少摄入红肉、饮酒和吸烟的量。

4、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情形较为严重的患者,例如大肠息肉较多或息肉大而多型的情况,可能需要完全切除肠道(即结肠切除)。

需要注意的是,肠息肉发现越早治疗越容易,因此建议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此外,对于有家族史的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早期筛查。

哪些人需要做肠镜检查?

1、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

因为50岁以上人群患肠癌的风险逐渐增加,建议50岁以上的人每十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2、有家族遗传肠癌病史的人群

有一些肠癌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如果有家族中曾经发生过类似情况,需要通过肠镜检查进行早期筛查和监测。

、有大肠息肉的人群

大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状,而且有一定的恶性转化风险。因此,发现自己有大肠息肉需要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4、大肠炎症性疾病患者

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肠病,需要通过肠镜检查定期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下的人群,如果有家族遗传肠癌病史,大肠息肉,肠炎疾病等高风险因素,也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肠镜检查。

常吃哪些食物可以预防肠息肉?

高纤维食物

例如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豆类、坚果、水果和蔬菜等。高纤维的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废物排泄,减少肠道内的毒素和有害物质的积聚,预防肠息肉的形成。

低脂肪食物

肉类和乳制品含有高脂肪,会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应选择鱼类、鸡肉、蛋白质、豆类等低脂食品。

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例如奶制品、鱼肝油、绿叶蔬菜、鱼类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减少肠道内细胞的异常增生,同时也有望减少肠癌的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xr/1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