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肠息肉的出现使很多患者受到了困扰,而且这个病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大家很难接受的,因此一定要加以了解。
1.疾病感染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1.腹痛是肠息肉早期症状最明显的,其腹痛程度均不一样,疼痛部位在中腹部或脐周,疼痛性质为隐痛、绞痛、胀痛以及钝痛,很多都呈间歇性疼痛,疼痛发生时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在进食之后可逐渐自行缓解或减轻。初次发病时,腹痛症状不重,但其会随病情的加重而加重,且伴有肠鸣。引起腹痛的原因是因肿瘤引起肠功能紊乱,瘤体表面坏死致炎症反应,小肠套叠,小肠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所致。由于腹痛的症状在早期不引人重视,使得之后的治疗加大了难度。因此,我们一出现长期腹痛时,医院进行肠镜检查,以早发现早治疗。
2.便血。肠息肉会引起便血,但无痛,患者在排便时要注意避免挤压,以免息肉脱落;患者在引起起居不注意,常常没有规律,更加会使得病情加重,常发生大便秘结或常有大便带血,患者出现便血只是带血,很少有滴血的情况。如果便血症状常反复,医院检查治疗。
3.便秘。如果大便正常的人,突然开始出现便秘,大便变细、有凹槽、黏液等,逐渐由一天一次变为两天一次,之后三天一次,出现这种症状就要引起重视了。
肠息肉不及时治疗的话,其危害也是挺大的,对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都带来一定的影响,肠息肉很易造成肠套叠,有时较大肠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如排便,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肠息肉很容易发生癌变,在早期不重视,就易加大其癌变的机率。
结肠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
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主要手段
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
①普通白光内镜。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
②染色放大内镜。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
③内镜窄带成像术(NBI)。能够精确的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形态,还能观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能够精准的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息肉。
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
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
做肠镜能从外观上判断息肉的性质吗?
可以。做肠镜时,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断息肉的性质。
治疗
1.对于1cm以下的结肠息肉,不管是否有蒂,都应该进行内镜切除。2.对于1cm以上但是有蒂或亚蒂的息肉,首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其风险不是很大,但是术后最好住院观察。3.对于1-3cm的无蒂或扁平息肉,选择内镜下分次EMR手术或者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手术。4.对于巨大的直肠息肉或T1直肠癌,如果无法以EMR切除者,可以使用TAMIS手术或TEM手术。5.对于超过3cm结肠息肉或者术前检查有恶变的结肠息肉(T2+),应进行腹腔镜结肠切除。
公司
公司网址: